法雨 | 对皈依的思考(下)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8-06 09:52

640-1.jpeg


(续前)


  你是我的师父了?


  之前已经提到了,因为对皈依形式的不了解和迷惑,所以衍生出非常多的问题,而最明显的就是很多人把这当成了一场拜师大会。


  在一场婚礼当中,如果你把证婚人当成了自己的结婚对象,这实在是荒唐。奇怪的是,在皈依法会中却常会发生这种怪事,有些人以为通过一场皈依仪式,自己就有了“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并非来源于他皈依了三宝,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了师父。甚至还有人会觉得自己成为了这个寺院的一份子。这简直比跟“证婚人”结婚还恐怖。因为,你认为自己从此以后就属于这个举行婚礼场地的内部成员了。


  我们还是看看你在这场仪式中到底完成了什么吧。关于受皈依的仪式一般有复杂和简单两种,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复杂隆重点好,毕竟这是代表着你新生命开始的一场仪式。


  要是条件实在有限,或者时间紧张,简单点也是可以的,只要别把最重要的环节给省去了就行。


640-2.jpeg

  隆重的皈依仪式,开始的时候都会唱个赞颂,这个赞词也是在赞叹三宝的功德,就是为了让你生起对三宝的恭敬与希求依靠的心。但是,我估计大部分人是听不懂的,精简的文言赞词,咿咿吖吖的唱腔,你除了听个热闹,还能想到什么呢?除非你提前做好功课。


  接着有个叫“引礼师父”的人,他的任务似乎有点像婚礼中的司仪,因为你不懂仪式的流程,所以需要一个人帮忙引导,这就是他的职责。他会教你在仪式中该做的一切,这样的安排真是非常的好。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引导语都要用精美的文言文,这就完全失去了它的引导作用!


  我总能看到在皈依仪式中,“引礼师”用动听的音调,唱完了一大段“引导的说明”后,参加仪式的人变得手足无措或者更加疑惑了,这显然说明,他们没听懂,这段引导说明文失去了它的作用,他们能听懂的就是“拜”这个字,然后慌慌张张的趴了下去,又爬了起来。


  之后,“引礼师父”要带你去见一个很重要的人,也就是证明你受三皈依的师父,他的职责是为你介绍三宝的功德以及为你证明你要皈依三宝的承诺,这有点类似婚礼中的证婚人。


  为了显示你对皈依这件事情有足够的重视,所以你对证明人也非常的尊重,你需要一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诚恳,比如你会对他上香、磕头等,这就是皈依仪式中“请师”的程序。


  “证明人”看到你诚恳的态度,听到你真挚的语言,会为你感动,所以他会同意你的请求。接下来,他就隆重的为你介绍什么是三宝(包括了三宝的类型、功德),更重要的是他要向你说明什么是皈依(拥有怎样的心态才叫皈依)。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介绍完了之后,他还会向你确认是否听明白了,如果听明白是否认可,是否还决定要受皈依。


  这时,你必须告诉他答案。好像婚礼中,证婚人为了怕你对另一半不是很了解,所以要特别仔细的向你说明另一半的情况,一来为了避免婚后你觉得自己是被骗了,二来怕你耍赖,说自己当时不清楚,所以现在不履行义务。证明人清楚地告诉你一切,而你也要明白的回答他。但这么重要的一段话,依然是用文言文说出来的,我真的不知道你听不听得明白!


  既然,你确定要皈依,那么现在我们就要把你皈依的对象请出来了,皈依仪式中这个环节为“迎请三宝”,这时你要记好了。


  然后,在你皈依对象的面前,你要承认之前生命中过失,并愿意去改变它,愿意之后的生命中依靠“法”的规则生活,这个环节叫“忏悔”。


  紧接着,就来到最重要的环节,你要在证明人的面前,再三的承诺,宣说自己的皈依誓词。


  我(称法名)尽形寿皈依佛,

  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


  我(称法名)尽形寿皈依法。

  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

  是我所尊。


  我(称法名)尽形寿皈依僧。

  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

  (三番羯磨 以上各三遍)


  你还要继续说到: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三遍)


  你的身份就在这个环节完成后,发生了改变,你誓愿成为一个追随真理的人,并愿意依靠三宝获得真理,真心的恭喜你。其实,到这里,你的皈依仪式就已经完成了,你也完成了身份转变,但是作为大乘佛教的修行者来说,你皈依的发心(动机)应该是为了证悟佛果和利益众生,所以你还要真诚的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最后,证明你受皈依的师父,要向你交代一些注意事项,以及祝福和鼓励你,这在仪轨中叫“显益劝嘱”。


  皈依这个行为本身就具备非常大的功德,因而你要把这些功德用来实践刚刚的发愿,愿意将这些功德分享给其他众生,愿意把这些功德作为证悟佛果的助力,这就是“回向”。


  上面说的是比较复杂的仪轨,简单的则是去除了些辅助环节,主要突显出“三番羯磨”的环节,这是一定不能少的,它是这个仪式的核心。


  这样,仔细看来,你会发现整个过程中,传授皈依者,主要承担的是说明和证明的角色,而你要皈依的对象不是他,而是三宝(佛法僧)。


  皈依法会仪式的主要内容


  皈依三宝之前,理当认真思维,暇满人生蕴涵着重大意义,认识唯有皈依三宝,才能实现暇满人生的重大意义;思维死亡一定,死期不定,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对三宝生起猛烈的皈依之心;思维三恶道苦,生起恐惧感,生起求拯求救之心;忆念三宝功德,对三宝生起极大的信心,确定以三宝为人生的依赖及归宿。


  皈依的最终目的,在于自身成就三宝具有的品质。在发心求受皈依之后,应该时时想着给予一切众生快乐,拨除一切众生痛苦,对于一切众生获得成就及利益由衷欢喜,于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大和尚宣说法语,尔后问道:

  “汝已谛闻我语,一一能解否?”

  “能解”


  “汝既能解,一一能如法受持否”

  “能如法受持”


  大和尚开示道:

  冥冥黑夜中,三宝为灯烛,

  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

  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


  能够蒙受佛菩萨的慈悲加被,

  亲近三宝、皈依三宝、听闻佛法,

  是不可以缺少的福德善根,

  是累劫修来的因缘福报,

  千万珍惜,千万念护。


  自皈依三宝,从此以往:

  称佛为师,终不皈依邪魔外道;

  自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自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大众三皈三结,三皈体纳受于心,种下了成佛的种子。而后,大众又以四弘誓愿,发学佛、修行、解脱、度众生的菩提大愿。


  皈依法会通过“请师、礼佛、求受皈依、和尚开示、请圣、忏悔、受皈依、发愿、显益劝嘱、回向”等次第进行。


  当然,这并不是说“皈依师”不重要,他对你来说非常重要,也有着非常大的恩德,因为他需要让你明白三宝的功德,并为你的承诺做证明。


  如果你觉得在之后的修行过程中需要一位老师指导,恰巧你又想跟随这位帮你证明的“皈依师”学习,当然也是可以的,可那是另一件事情了,而不是我说的“皈依仪式”。


  请记住你的老师要帮助你的,就是更好的证悟三宝的功德,别无其他。所以,别再把这个皈依仪式变成了“拜师大会”,更别把法的传承变成了感情的纠缠与黏著。


  皈依是表明自己的行为从此之后有所依靠,而之所以要依靠法道去行持,是因为你生命的目的非常明确,这个法道就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趋向于这个目的,但一些皈依者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信佛,我怕谁”?


  总说这是一个信仰缺乏的时代,所以,有信仰就成为了奢侈品。想一想拥有奢侈品最容易增长什么呢?不错,就是傲慢,很多佛教的信仰者,同样也展现出这样的姿态,总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尊重他的信仰,似乎这种心态不分出家与在家,或许,出家的身份更容易生起这样的傲慢。


  有些人会有“我信佛,我怕谁”的感觉,以为自己很“慈悲”、有“智慧”,认为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既然如此,你怎么可以阻碍我呢?怎么能不信我呢?怎么能不接受我呢?如果对方还执迷不悟,不听“劝导”,那么,你会觉得对方真的愚痴!


  你做的非常理直气壮,因为你觉得自己是在为佛陀做事,什么情况都会有佛陀为你撑腰。这样做对吗?佛陀的教导你真的能做了吗?你这是真的在帮助自己和他人自利利他吗?我非常害怕你自以为是佛陀的“人间使者”,而实际上却离佛陀越来越远。


  “我尊敬佛教经典,所以我把经典高高的供起”。


  在我们皈依的对象中(佛法僧),应该是以“法”为核心的,如果失去了对“法”的正确了解,其实也是没有办法了解“ 佛”与“僧”的。


  可惜,现在的人们似乎却不在乎“法”。这并不是说你不尊重“法”,相反,你可能非常非常地尊重“法”,所以,你会把经书用上好的布料左一层、右一层的包好,然后,把他放在高高的台子上供起来。这样做当然非常好,也会积攒非常大的福德,但是,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愿意更进一步呢?你为什么不去阅读经典呢?为什么不愿意聆听佛陀的教导呢?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他们不愿意接受经典中佛陀和佛陀的教导,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刻画的佛陀。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佛教信仰者,在佛像面前真诚的祈祷,但真不知道他们是在依循着佛陀教导去祈愿,还是凭藉着内心的烦恼去索求。


  什么才是皈依应该有的心态呢?就是你相信并希望从某人处得到一份详细的指导计划,然后去执行,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遭遇了困难,仍然求教于此人,并不质疑这套计划和这个人的真实性以及正确性。而不是向他分配任务,希望他能够准确无误的去执行你的任务。如果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你就会质疑这个人的能力。很多看似虔诚的,在佛菩萨像面前祈祷,其实只是在给佛菩萨分配工作任务,而你给他的酬劳,可能是几朵花、几个香蕉、一面锦旗,甚至会答应他在完成任务后,给他盖一间房子、建一尊塑像作为回报。


  这样的情况非常奇怪,好比,你是一名患有重病的病人,长期受着疾病的折磨,偶尔几天不会那么痛了,你觉得这就已经很舒服,可是过不了几天又非常的痛,于是,你决定去找医生看病,你说你相信医生,但你告诉医生,希望医生可以帮你保持那个不太痛的状态。医生告诉你这是不行的,因为那还是病态的,还是会有痛感来临的,而且会加重的,他可以帮助彻底治好疾病。可是,你根本不听,你不相信病能治好,你只想那个不太痛的状态。你非常诚恳的拜托医生,你说你非常相信他,并愿意遵循他的医疗方案,事实上你根本不接受,或者你就根本没听。


  “不好意思,我活不成你心目中的样子”。


  很多人对僧人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我出门的时候,常有人问:你会不会武功?怎么也用手机呢?居然还有电脑啊?他们恨不得我骑着白马从沙漠中走出来。这种外在形象上的固定化还比较好解释,可是思想上的固定化,在认知上就很难沟通了。


  大多人都知道出家人是很慈悲的,所以,他就以自己心目中“慈悲”标准,去衡量我是否慈悲。所以,我出门的时候,必须一直保持微笑,即使有一个小孩对着我大喊:“看!有假和尚!”时,我还要非常慈祥的看着他,然后,还得表现出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可爱孩子的表情。可是,实际上我一点也不觉得他可爱,我只希望他赶紧闭嘴。人,有的时候的是需要懦弱的,是需要妥协的。但是,我的妥协,会又一次的加深了他人固定的认识,我不得不在此忏悔。


  不仅社会大众对僧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固定认识,其实,皈依三宝的佛教徒,对待僧人一样有着固定认识,而且更麻烦,他们需要一个慈悲的师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找你,或者打来电话,你都要耐心的开导和倾听。可能你只需要找一个闺蜜而已,或者去找个心理医生,如果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那就去找一个私人专属的吧,24小时都可以为你服务,那是他的工作范畴,而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责任担当。


  可能还需要申明,皈依僧并是说你皈依了某个僧人,而是皈依了僧团。这个团体之所以值得依靠,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是证悟实相的,他们也愿意和老师一样证悟实相。证悟实相是这个团体的共同目标。由此可知,这个团体定的所有规则都是为了帮助这个团体中的人,能更好地证悟实相。所以说我们需要皈依僧团。


  你可能还必须搞清楚,在说这个团体中的人是希望证悟实相的时候,也就说明有人已经证悟实相了,有人还没有。那么,在没有获得证悟之前,必然是有染污法的,这是特别正常的事。当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证悟实相,他会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忏悔并负责,因为他是一名行者。他走在证悟的路上,即使有时会有些懈怠,可是这并不妨碍他的目标。


  你皈依的是僧团,很巧,我皈依的也是僧团,那么,我们都不要妄想“任性”,我不能对我所谓“慈悲”任性,我不应该妄想试图去逾越僧团规则去“度化众生”,你也不应要求法师放弃规则去满足你的心灵空虚,我们都应皈依僧团。


  我们都曾在三宝面前庄严的宣誓,而这些誓言句句冲击着我的内心,“尽形寿”、“宁舍生命”。是的,我也曾这样庄重的许诺过。从那以后,这些诺言成为了我生命的依靠,我始终认为皈依是一束光,它照进这无始黑暗的轮回中,也毕竟要照破这虚妄的轮回。所以,祝贺你们,也要祝贺我自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