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 我心未宁 乞师与安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8-10 16:27

640.jpeg


  我心未宁 乞师与安(代序)


  一千六百年前,十二月九日,少室山中,漫天大雪,风雪中神光独自矗立着,他在等待,在等待一个答案,这个问题已经纠缠他了许久,他痛苦万分,苦苦寻觅着能给他解答的明师,而此时这位明师正背对着神光在山窟中静坐,神光没有说话,老僧也不做声响,天地间只听的簌簌的雪声。


  未久之间,积雪就已经没过了神光的膝盖,可他依然没有说话,更不会离开。或许,是他的真诚感动了老僧,亦或许是老僧不忍他受寒冷之苦。


  窟内的老僧徐徐站起,转身向神光走去,走至神光前,老僧问到:“你一直站在雪中,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情呢?”。


  久久的等待终于得到了回应,神光的情绪突然释放,他悲泣的说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当然,故事没有结束。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神光,或者说多多少少带有神光的影子,也在苦苦的追寻安心之道。


  随着“哇”的一声哭叫,我们带着不安开始了一生。既然不安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抵触不安应该就是本能。不安是恼人的,但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早已学会一堆方法来应对他。


  每个人都有许多的安心法门。当我们面对不安时,有人选择通过获取物质层面的充足,来冲散不安。也有人会采取加强知识方面的能量,来抵御不安。还有人决定通过拥有感情的美满,来淡忘不安。


  可能你也发现了,这些方法只是让我们暂时忘记了不安,却没有解决不安的根源。人有诸多情绪,不安却与生俱来,总有那么一刻,不安伺机而入,心如波澜。佛陀是大智者,我们问问佛陀,看看如何消除不安,看看佛陀的方法是否有效。


世尊光所照 众生悉安乐

有苦皆灭除 心生大欢喜

——《华严经 偈句》




  皈依的对象


  不安的恐惧促使我们找寻依靠,归属感是人内心深处的波澜,不然一刻也未曾安宁。如果你期待从佛教中找寻依靠,我想应该从皈依三宝开始。


  1、何为三宝

  如果你有志于追随佛陀的脚步,开启修学的征程。那么对“三宝”肯定不能陌生,甚至需要做到十分的熟悉。而也正是这次写作的目的,即希望你能离三宝更亲近一点。


  佛教中的“三宝”即指的是佛、法、僧。为什么称为“宝”呢?


  首先他们是稀有难得的,茫茫世间中,能真正一窥其真实的实在不多见,且不仅能自我完成破除虚妄还能帮助众生见证实相的更是少之又少。


  又因为三宝是真实的见证者与体悟者所以远离有漏法中的无常,成就真实中的不变。如此就如宝珠可以作为世间的装饰,佛、法、僧就庄严着清净的出世间法。


  将佛、法、僧称之为宝并不是一种文学修饰,而是修学者内心的真实的感受,是真正认识到佛、法、僧功德后的依靠,唯有用如获珍宝的心态去依止佛、法、僧后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加持,并非佛、法、僧有所偏袒,只是沉净的信心之水必然会映现出三宝明净的功德之月。


  从汉至今,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以致于当我们说到“佛”的时候,各位应该是不陌生的,我们生活中总是能或多或少的发现与佛教有关的影子,但当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探讨佛教时,我们又会感觉我们对他好像不够熟悉,可能这还需要我们更多一点的了解。


  佛宝


  佛,其实应该全称为佛陀,如果翻译成中文就是觉者、觉悟、觉悟真理的意思。但这样说的话,很可能造成你的无感,因为觉悟这个词实在是抽象了,我们很难在内心中生起一些感受。那不如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的一个人觉悟的历程上吧。


  他就是悉达多太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释迦牟尼佛。他有具体的时空坐标,有父母亲属,有妻子家眷,也有恐惧忧愁,甚至还有出生、成长、疾病和去世,几乎和我们没有差别,但他最终超越烦恼与忧愁,成为世间的觉者。


  佛陀的故事,或许可以触动你对真理的向往,因为你会看到自己的身影、看见真理的光明、看到超越烦恼的希望。佛陀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觉悟,而是慈悲和智慧的生动展现。当然,我没有办法在这里去详述悉达多太子的一生,以及如何从烦恼中走向觉悟的。但是我推荐大家去从经典中去认识他,你对佛陀的理解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清晰,这也会促发你对觉悟真理的热情。


  法宝


  当你也愿意去觉悟真理时,那就要去了解“法”了,法可以说是佛陀所证悟的真理,也可以说是佛陀引导我们证悟真理的方法。


  我们常常会听到“标月指”这个比喻,深夜中我们茫然无措,不知明月在何处,这时一位智者指出了明月的方位,我们顺着手指的方位看去便可见到一轮皎洁的明月,我们应该可以从明月和指头上去理解真理和引导证悟真理的方法的关系。


  僧宝


  因为对法有足够的热情,希望自己的生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践行法的轨迹,所以有人选择和悉达多太子一样,以出家的方式去追随真理实相,无论是已经证悟实相的还是正在为证悟努力的出家众,都是值得我们赞叹,由这些证悟或未证悟的出家人组成的团体,便是我们皈依当中的僧宝。


  2、三宝种类


  通常来说我们可以把三宝分成三种,即别相三宝、住持三宝、一体三宝。


  别相三宝


  所谓“别相三宝”,即佛、法、僧各不相同,即是从差别的角度去认识三宝的功德和相状。


  一体三宝


  “一体三宝”则是从本体的角度来理解三宝实际是真相。


  住持三宝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佛像、经书、僧侣称之为“住持三宝”,也就是三宝在世间的延续。


  三宝在人世间的流传是逐步形成的,起初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尽一切漏,除一切烦恼,结跏趺坐七日不动,没有进食,此时有两位商人经过,一名叫瓜,一名叫优波离。菩提树神与此二位商人是旧相识,想要令其得度。便告诉商人去供养如来。如来接受供养并且说法,此时还未有僧团出现,自然没有三皈依,只能是皈依于佛宝和法宝,商人兄弟成为了佛教中最早皈依佛,皈依法的在家优婆塞(在家男居士)。


  之后佛陀继续在树下禅坐,直到接受了梵天请法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在度化五比丘,建立了第一个僧团。此时,“三宝”才完全成立。


  两千多年来,“三宝”在世间一直延续不断,在不同时空坐标中影响着大众,但也会出现有趣的事情。


  3、以“法”为核心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乏的时代,所以有信仰就成为了奢侈品。或许拥有了奢侈品就容易增长傲慢,对于佛教的信仰者来说,我们会把佛陀当成自我傲慢的支撑。


  我们会认为自己有“慈悲”,所以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又因为我有“智慧”,所以我知道怎么做才对你好,既然如此,你怎么可以阻碍我呢?怎么能不信我呢?怎么能不接受我呢?如果你还执迷不悟,不听我的“劝导”的话,那么,我真的觉得你是很愚痴啊!或者,你根本就是魔的化身,所以,等待你的只有地狱的审判了。好了,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成功的把反对和不接受我们观点的人打入了地狱,这个世界也终于“清净”了,我们也终于安心了。


  我们做的非常理直气壮,因为你觉得自己在为佛陀做事,出现什么情况都会有佛陀为你撑腰。但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吗?这真的是在帮助自己和他人吗?也许自以为是佛陀的“人间使者”,而实际上却离佛陀越来越远。


  在我们皈依的对象中(佛法僧三宝),应该是以法为核心的,如果失去了对法的正确理解,其实是没有办法理解佛与僧的。


  不过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们似乎不太在乎“法”。这并不是说你不尊重法,相反的,你可能会非常的尊重法,所以,你会把经书用上好的布料左一层右一层的包好,然后,把他放在高高的台子上供起来,这样做当然非常好,也会积攒非常大的福德,但是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愿意更进一步呢?你为什么不去阅读经典呢?为什么不愿意聆听佛陀的教导呢?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他们不愿意接受经典中的佛陀与教导,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刻画的佛陀。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佛教信仰者在佛像面前真诚的祈祷,但也许他们并未依循着佛陀教导去祈愿,而是凭藉着自己内心的烦恼去索求。我无法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一起思考下什么才是皈依应该有的心态呢?就是你相信并希望从某人处得到一份详细的指导计划,然后去执行,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遭遇了困难,仍然求教于此人,并不质疑这套计划和这个人的真实性以及正确性。而不是向他分配任务,然后希望他能够准确无误的去执行你的任务。如果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你就会质疑这个人的能力。很多看似虔诚的在佛菩萨面前祈祷,其实只是在给佛菩萨分配工作任务,而你给他的酬劳,可能是几朵花、几个香蕉、一面锦旗,甚至会答应他在完成任务后给他盖一间房子、建一尊塑像作为回报。


  这样的情况非常奇怪,就如同,你是一名患有重病的病人,长期受着疾病的折磨,偶尔几天不会那么痛了,你觉得这就已经很舒服,可是过不了几天又非常的痛。于是,你决定去找医生看病,你说你相信医生,但你告诉医生,希望医生可以帮你保持在那个不太痛的状态。医生告诉你这是不行的,因为那还是病态的还是有痛感的,而且会加重的,他可以帮助你彻底治好这疾病。可是你根本不听,你不相信病能治好,你只想那个不太痛的状态,你非常诚恳的拜托医生,你说你非常相信他,并愿意遵循他的医疗方案,事实上你根本不接受,或者你就根本没听。


  大多数人对僧人的认识多是停留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外在形象上的固定化还是比较好解释的,可是思想上的固定化认知就很难沟通了。


  大多数人都知道僧人应该是慈悲的,不仅是社会大众对僧人有着这些固定的认知。其实,佛教徒对待僧人一样有着固定认知,而且更麻烦,他们需要一个慈悲的师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找你或者打来电话,你都要耐心的开导和倾听,可能你真的只需要一个闺蜜而已或者我劝你去找个心理医生,如果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那就找个私人专属的吧,他会24小时为你服务,那是他的工作。


  可能还需要申明下,皈依僧并不是说你皈依了某个僧人,而是皈依了整个僧团,这个团体之所以值得依靠,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是证悟实相的,他们也愿意和老师一样证悟实相,这是这个团体的共同目标,如此这个团体中所有的规则都是为了帮助这个团体中人更好的证悟实相,所以说我们需要皈依僧团。


  你需要搞清楚,当我们说这个团体中的人是希望获得证悟实相的时候,就说明,有人已经证悟实相了,而有人还没有。那么,在没有获得证悟之前必然是有染污法,这是特别正常的事情,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证悟实相,所以他会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忏悔并负责,因为他是一名正走在证悟路上的行者,即使有时会有些懈怠,可是这并不妨碍他的目标。(待续)


  《皈依祈愿文》


  我静默的观察着自己的内心,

  似乎在他的深处总有着一份渴求。

  他希望能抓到些什么,因为他总是感觉不安全。

  他确信一定要得到些东西才会快乐。

  所以,他将快乐寄托于得到某人、某物或某种状态。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反正,他一直在抓取。

  几乎他抓遍一切,但他却更恐惧了,

  因为,不断的抓取不但没有止息渴求,反而使他变得更加炽盛。

  他焦躁难耐,惶恐不安。

  最后,他抓住了佛陀,他觉得这次应该不会再错了。


  他要求佛陀让他得到更多,

  不仅是世间的财富、名声、健康、美貌……

  他还企图要出世间的种种功德,甚至他要成佛。

  然而,他发现这并没有让他消除渴求,他依然恐惧。


  他开始质疑、忧愁、愤怒。

  他认为自己上当了,他对着佛陀大声的咆哮,

  他觉得心有不甘。

  佛陀没有说话,只是在等待。


  终于,他累了,

  佛陀觉得这时可以和他说说话了。

  佛陀问到:“你为什么愤怒?”

  他愠怒的回答到:“你欺骗了我,你说皈依三宝,便可脱离痛苦。”


  佛陀微笑的说到:“确实没错,就是这样!”

  他更加愤怒的说到:“那为什么我依然痛苦?”


  佛陀说:“因为,你还没有皈依三宝,你依靠的是渴求和恐惧。”


  他惊讶的说:“那该怎么办?”

  佛陀说:“别再跟随内心的渴求与恐惧,更别企图利用三宝为他服务,因为他才是痛苦的根本。”


  佛陀还说到:“皈依不是屈服或崇拜,你和三宝的关系并非对立。”


  佛陀最后说到:“不要再觉得缺少些什么了,你本身就具备三宝的功德。”


  所以,我祈愿,不再受制于渴求与恐惧,而应皈依佛陀、正法、僧伽!


  我还要祈愿,愿我能有足够的勇气,完全开放自己的心去体证三宝的功德。


  我更要祈愿,愿一切有情都能以三宝为皈依,获得真实的安乐!


  佛陀!您悉知悉见,弟子的心愿您是全然了知的!


  请您哀愍弟子、护念弟子、加被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