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 皈依应具之条件——知功德 知差别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8-12 15:04

640.jpeg


  (续前)通过前面的介绍,或许你对三宝的功德已经产生些许的希求,也许你还在担心自己是否可以皈依三宝,亦或许你在思考皈依是否也需要一些条件,如果恰巧你正好有这些疑惑,那么希望接下来的文字会给你一些帮助。


640-1.jpeg

  1、知功德


  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三宝的功德了,你会觉得就已经是知功德了,但可能是我们混淆了两个概念,将“听到”当成了“知道”,可听到并非是知道,听到是知道的一个开端,知道是对认知对象清楚的了知,从而才能对其判断,这样的结论也是可靠的。所以在皈依三宝之前你首先应该清楚的了解三宝的每个功德,这需要你认真清楚的了解后才能得到确定,不是的笼统去皈依,否则这样的皈依往往不会坚固,如狂风中的小草般摇摆不定,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否定“信行者”,这样行者在此生遇见三宝时,便会毫无疑惑的全身心的依止,这需要我们从佛教长远的生命观去了解。


  经典中说这些行者在过去世中也曾对三宝的功德有过疑问,于是当时他们便向佛陀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并得到了解决,所以,此生才可以无疑惑的皈依。可见,佛陀并不否定我们的对三宝的疑问,这恰恰表示你愿意去认识和思维三宝的功德,这样行者就被称为“法行者”,他们会有疑惑,但他们更愿意去直面疑惑。


  如果你无视自己的疑惑、或者试图掩藏疑惑,认为这种是有罪恶的,而这才是错误的。佛陀在经典中就曾这样说过:


  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勿信基于寻思者,勿信基于理趣者,勿信熟虑于因相者,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亦勿予信之。


  伽蓝众!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


  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与苦——则伽蓝众!汝等于时应断〔彼〕。


  佛陀在这里强调,我们不该是未明确的状态下就选择某种言论,如此轻率的选择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困惑。我们可以试想当你选择要和某人成为伴侣共同走完一生的时候,会不会仔细的去了解他、认识他。然后才能决定是否与之相伴一生。


  如果实际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当我们决定在无尽的生命长河中依止三宝,希望籍此能从轮回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时,就更要仔细了。如若不然,就可能表示我们对解脱似乎不太关心,那么你可以试试多听听佛陀言教后,再来决定是否需要皈依。


  聆听佛陀言教的过程,本身就是将“听到”转化成“知道”的过程,在“知三宝功德”的阶段,我们应该尽量的去多听三宝的功德,多思维三宝的功德,敢于面对自己的疑惑,更乐于向佛陀的提问。


  2、知差别


  检验我们是否能清楚的了解三宝的功德的一个标准就是“知差别”,只有当我们的清楚的两个不同事物的前提下,才能说出它们二者之间的差别,否则,那是模糊的认识,并不能在我们心中起到深刻的印象。


  这不禁让我想起曾流行的一个笑话,当女生拿出一堆口红让男生说出每支的色号时,男生一定是手足无措的,因为在他看来每支其实都差不多。而当男生摆出一列奥特曼,让女生说出每个奥特曼的名字,女生也是哑口无言,她觉得都一个样。因为他们彼此都不熟悉对方擅长的领域,而男生是可以清楚说出每个奥特曼的名字,女生能明白的指出的两支口红颜色的差异。


  作为三宝弟子,就不能的笼统的说“三宝”的功德,应该可以清楚的说出的“佛、法、僧”功德三者之间的差别,不然,我们可不算是一个合格的三宝弟子了。


《瑜伽师地论》中为我们提供了六个角度,去分别三宝的功德差异。“复次由六种相。佛法僧宝差别应知。一由相故。二由业故。三信解故。四修行故。五随念故。六生福故。”接下来,我们还是仔细的去了解下吧。



  (1)“云何相故三宝差别?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觉悟果相,是法宝。随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宝。”


  如果你已经注意到第一章中推荐你去足够多的去了解佛陀的生平事迹,并且你也这样做了,那么,你就会发现的,在觉悟成佛的这件事上,并没有人可以说是悉达多的老师,悉达多是无师自然觉悟成就的。所以自然觉悟相是佛宝。


  佛陀的传记中继续写到,悉达多觉悟之后,便开始了宣讲的历程,他的觉悟就像是一盏无尽灯点燃了轮回中更多的灯。佛陀所说法都是智慧等流而出,他所说教法绝不会将众生带到错误的境地。当然这是发生在悉达多觉悟之后的事情了,所以觉悟果相是法宝。


  那么,愿意追随悉达多的觉悟之道,并依从佛陀的教导净信出家的,且如法修行的就是随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宝。


  (2)“云何业故三宝差别?谓转正教业,是佛宝。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勇猛增长业,是僧宝。”


  在这里我把“业”理解成“作用”。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为众生宣讲无倒的教法,能引导众生去往解脱的彼岸,即转正教业是佛宝。我们因为听闻佛陀的教法,以法为所缘境,心随法转而不随烦恼转,不随烦恼便可舍去一切苦。所以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僧众依法修学,增长种种善业,乃至证悟圣果。即勇猛增长业是僧宝。


  (3)“云何信解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树亲近承事信解。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证得信解。于僧宝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信解可以认为是观念上认同和确信,对于佛宝我们应该树立亲近承事的确信和认同,对于佛陀的承事包括的了财物的供养、三业的供养,更包括了如说修行的供养。“承事”有时也被称为“敬事”,恭敬是在对佛陀的功德了解后的自然流露,而非仅仅出于某种文化上的礼仪。


  而对于法宝,我们似乎不应该以追求知识的方式来对待,非常容易将法宝变成了我们点缀名声和地位的工具,甚至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谈资。其实对于法宝应该树立希求证悟实相的信解,这也是我们在听法前就有的愿心。


  因为僧宝同听佛陀正法,并依法而行,从法而生,同一法性。至于和合共住,则是对出家众的要求了,我还是引一段经文吧,这里对和敬解释的很清楚了。


  复次,阿难!有六种和敬法。汝等谛听,如理作意,如善记念,今为汝说。


  何等为六?

  所谓于其身业行慈和事,常于佛所净修梵行,于诸正法尊重礼敬、如理修行,于苾刍众和合共住,此名身业和敬法。


  复于语业,出慈和语无诸违诤,此名语业和敬法。


  复于意业,起慈和意无所违背,此名意业和敬法。


  又复,若得法利及世利养悉同所受,或时持鉢次第行乞,随有所得饮食等物白众令知,与众同受勿私隐用,若众同知者即同梵行,此名利和敬法。


  又复于戒不破不断,戒力坚固离垢清净已,知时知处普徧平等,应受施主饮食供养,如是净戒同一所修、同所了知、同修梵行,此名戒和敬法。


  又复若见圣智趣证出离之道,乃至尽苦边际,于如是相如实见已,同一所作、同所了知、同修梵行,此名见和敬法。


  如是等名为六和敬法。

——《息诤因缘经》


  (4)“云何修行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如果上一条的“信解”是从观念的角度进行阐释,那么,这里的修行可以理解成具体的操作,对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如上一条已说,但具体的供养的承事的方法则非常的详细,需要我们在经论中慢慢学习所得。


  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这里的“瑜伽”的意思正如《瑜伽师地论》中说“言瑜伽者:受持、读诵、问论、决择、正修加行。”


  这都是我们之于的法宝的具体方法。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具体也就是上一条中《息诤因缘经》六合敬法了。


  (5)“云何随念故三宝差别?应以余相随念佛宝。应以余相随念法宝。应以余相随念僧宝。谓是世尊乃至广说。”


  这里是从忆念三宝相的角度来说明的,也就是说三宝的功德之相各部相同,应当差别忆念,当然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三宝的功德,但这里我还想介绍一部经——《随念三宝经》,这会的更有助于我们随念三宝的功德之相:


  《随念三宝经》---法尊法师译


  佛、薄伽梵者,谓: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

  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

  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

  往湼槃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

  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

  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

  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

  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

  越众暴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


  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湼槃,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大藏经补编第07册 随念三宝经浅说)


  (6)“云何生福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法宝所即依此法生最胜福。于僧宝所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这是从生福的角度来说的,依靠对佛陀的恭敬承事即可产生世间、出世间的最殊胜的福报。依靠对法宝的受持、读诵、问论、决择、正修加行也是如是。因为僧本身就是多人的意思,所以说是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三宝六相差别


  01、云何相故,三宝差别?

  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

  觉悟果相,是法宝;

  随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宝。


  02、云何业故,三宝差别?

  谓转正教业,是佛宝;

  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

  勇猛增长业,是僧宝。


  03、云何信解故,三宝差别?

  谓于佛宝,应树亲近承事信解;

  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证得信解;

  于僧宝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04、云何修行故,三宝差别?

  谓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

  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

  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05、云何随念故,三宝差别?

  应以余相,随念佛宝;

  应以余相,随念法宝;

  应以余相,随念僧宝。谓是世尊,乃至广说。


  06、云何生福故,三宝差别?

  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

  于法宝所,即依此法生最胜福;

  于僧宝所,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通过六个角度的详细分析了三宝功德的差别,应该会让我们更了解三宝,而你既然愿意这么仔细的去认识三宝,看来你是非常重视皈依这件事,仅由此就值得开心了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