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8-17 15:11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位婆罗门青年名叫“佛移”,前来问讯顶礼后,恭敬地向佛陀请法:“世尊,在家之人如何能在现世获得利益安乐?”
佛陀慈蔼地微笑说:在家居士有四个法宝,现世之时,就能随心满愿,得到利益安乐。这四个法宝就是:
时时精勤,守护善根,
得善知识,正理养命。
步入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游客都要在飞来峰一线天佛教石刻造像前驻足片刻,凝视诸佛菩萨。佛菩萨微微颔首,垂眉低目,嘴角微抿,流露出自然律动的笑容,令人心驰神往。
在炎炎夏日,诸佛菩萨的微笑给人以丝丝清凉。有游客说:当遭受困难挫折的时候,这种微笑,给予信心和勇气。当内心烦躁不安时,这种微笑让我归于平静。
诸佛菩萨的微笑,大慈大悲,最是无私。这微笑,纤尘不染,最是纯净。这微笑,摄人心弦,最是意味深长,令人心仪。
当我们站在诸佛菩萨造像前,无论是否信仰它,抬眼凝视,悄然体会,大约都会被不可思议的微笑所感染。
诸佛菩萨为何常带笑容?
他们的微笑有几种?
佛陀微笑 如是因缘
据佛经所载,佛于说法时,常现微笑。《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中》云:“尔时世尊如是笑,作如是因缘,本行所造,愍彼众生故,便现如是笑。”
佛陀为怜愍众生,示现欣笑,口放种种妙色光明。据《处处经》所载,佛陀笑口可出五色光,其因缘有五:
1.欲令人有所问,而所问有益之故。
2.恐人言佛不知笑故。
3.现口中之光。
4.笑诸不至诚。
5.笑阿罗汉守空不得菩萨道。
欲令人有所问,而所问有益之故。
佛陀面露微笑,会引起身边众生的注意。因为好奇,大家就会主动发问,佛陀一一为之解答。因此,佛陀微笑,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众生说法。
恐人言佛不知笑故。
如果佛陀长期没有笑容,或许会让大众觉得奇怪,误以为佛陀对某些事情有看法,不高兴。为了不令众生产生误解而造恶业,所以佛陀微笑。
现口中之光。
《一字奇特佛顶经 卷下》载:尔时,佛世尊作微笑从口出种种色光。所谓青黄赤白紫颇胝(颇胝 状如水晶的宝石)银色,照无量世界乃至梵世,映蔽日月,光复来入佛口中。佛陀微笑,常口中放光,众生便能有机缘,见证、体悟佛陀的殊胜。
笑诸不至诚。
十方三世,佛陀彻见无遗。但有众生,于隐蔽处为不尽善之事,以为可以蒙骗过关。对此,佛陀彻见,也不说破,只作微笑感叹,提醒众生审视自身,有错改之,无则加勉。
笑阿罗汉守空不得菩萨道。
罗汉仅证仅证得人我空理,断界内见思烦恼,而于法我二空尚未通达,不知更有菩萨道,乃至佛道,因此佛陀露笑,以作提示。
佛陀说法 举身微笑
是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从足下千辐相轮中,放六百万亿光明,足十指、两踝、两膝、两髀、腰脊、腹胁、背脐、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项、口四十齿、鼻两孔、两眼、两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国土,从三千大千国土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光明出过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诸光,遍照三千大千国土,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国土,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乃至十方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国土,熙怡微笑,从其舌根放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华,是诸华上皆有化佛,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皆亦如是。
——摘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佛教很多经典都提到佛陀说法“举身微笑”。佛陀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在笑,对众生的透着无限的慈悲和关爱。
比如,佛陀和迦叶尊者之间的“拈花微笑”,充满了法喜和空性智慧。
佛陀的微笑,源于内在无边无量的光明,只有彻见无我,才能使全身每个毛孔都洋溢着微笑,散发着慈悲、智慧和自利利他的喜悦。
禅法三笑
《五家宗旨纂要·卷上》记载了临济宗于禅法修行上所示之三笑。即:
1.相符正宗笑;
2.有失正宗笑;
3.悟顺正宗笑。
1.相符正宗笑
指师长与学人相契时之大笑。此笑之例,如《古尊宿语录•卷一》记载:普钁地次,有僧闻鼓声,举起钁头,大笑归去。师云:“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后唤其僧,问:“你今日见什么道理?”云:“某甲早晨未吃粥,闻鼓声,归吃饭。”师呵呵大笑。
有一次,百丈禅师带领僧众们在田地劳动。午时,寺庙的鼓敲响,有一和尚刚听到鼓声,立刻扛起钁头,大声笑着跑回了寺庙。
百丈禅师称赞说:“真了不起啊,这就是佛法中的‘观音入理’的法门啊。”
百丈回去后,把那个和尚叫来,问:“你今天到底见到了什么道理,使你有这样的举动?”
那个和尚说:“没有什么道理啊,我因为早晨没有吃饭,听到了收工吃饭的鼓声,所以跑回来吃饭。”
听到这里,百丈哈哈大笑。
2.有失正宗笑
指学人误答师长时,师长之失笑。《指月录·卷十二》记载了夹山悟道因缘,正如此笑。
夹山已是一位大法师,道吾来接引他,故意在下面听经。
有个出家人问夹山:“如何是法身?”
夹山答:“法身无相。”
又问:“如何是法眼?”
夹山答:“法眼无瑕。”
回答得并没有错,但此时后面有个和尚噗哧一笑,这个和尚就是道吾。
夹山很谦虚地下座问那个和尚:“某甲适来只对者僧说,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
道吾和尚说:“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也就是说,你错倒没错,就是没好老师教过。
夹山又追问:“某甲什处不是,望为说破。”
道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道吾不说破,让夹山自己去找船子德诚和尚。
夹山理是对了,但是并没有证到。此处虽然不是夹山直接回答道吾,但道吾是接引而来听之,夹山所答,未得究竟,故道吾笑之。此笑非嗤笑,而是善意的提醒之笑。
3.悟顺正宗笑
指学人悟得后,确定顺应宗旨时之大笑。
《五灯会元》载:水潦和尚向马祖道一求教,问:“如何是西来的意?”
马祖曰:“礼拜着!”
水潦刚礼拜下去,马祖便朝他一踏。
水潦大悟,站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
之后,水潦告诉众人说:“自从一吃马师踏,直至如今笑不休。”
水潦和尚经马祖一踏,骤然悟得百千三味无尽妙义,旋即大笑——这既是开悟后发自心中的喜悦流露,也是以身心状态表示与妙法之契合,更是以此形态,向所见之人传递不可言之妙义。
《大智度论》说“笑”
我们平常人,基本都会有笑的时候。一般来说,有快乐的笑,有幸福的笑,愉快的笑,得意的笑,骄傲的笑,甜蜜的笑,调皮的笑等。当然,也有傻傻的笑,苦笑、嘲笑、狂笑、憨笑、假笑,还有皮笑肉不笑等等。
《大智度论》说:“笑有种种因缘。有人欢喜而笑,有人瞋恚而笑,有轻人而笑,有见异事而笑,有见可羞耻事而笑,有见殊方异俗而笑,有见希有难事而笑。”
这样一分类,就比较清楚了。而后两种笑,可能我们世俗一般就比较少见了。比如“见殊方异俗而笑”。而“见稀有难事而笑”,我们很多人就更难以理解了。不过,多读读佛经,就会理解了。
什么是“稀有难事”呢?
《佛说无量寿经》卷二云: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简而言之,人世间的很多事,都不是什么“稀有难事”。第一件稀有难事是遇上佛法僧三宝,遇上佛陀为众生说法、帮助众生解脱。另一件稀有难事,就是遇见佛法能修学,比如,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学习弥勒 传递快乐
在杭州灵隐寺寻踪问迹,寻觅诸佛菩萨的微笑,给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弥勒之笑。为什么弥勒笑的如此深入人心,看他一眼,就会心平气和,不再有心理的窠臼,就会超然出世,会心一笑呢?
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能益寿延年。弥勒佛出身高贵,降生人间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
在宁波奉化,弥勒以布袋和尚的化身现世,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多灵验,不几年,人们便都认识了他。他常袒胸露腹、喜喜哈哈,逗小儿逐之,同时也就把自己那个布袋里化缘来的甜点干果分与周围的孩子。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布袋和尚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块盘石上,口中念了一个偈子: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
说完微微一笑,泊然而逝。布袋和尚圆寂后,人们才忽然明白他就是弥勒的化身,不过是“世人不识”罢了。于是,许多寺院在塑弥勒佛时便按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弥勒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这幅对联是他真实的写照。弥勒的笑,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弥勒是未来佛,面向未来,更多的是一种期许。有向往,有期待,美好的境界真的就在未来吗?其实,就在当下开阔的笑,从容的笑,豁达的笑,开心的笑。
宽却肚皮需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需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布袋和尚《忍辱偈》
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作此《忍辱偈》,以教化我们不管遇到世间再多的是非与爱憎,都要不以为意,不让烦恼扰乱自己的心智,而要以忍辱、宽容和接纳的心态来应对。只要我们能心无挂碍、心无所住,就能证得圆满,一身轻安。
人的成熟就是会笑,懂得笑,懂得用你慈悲的笑容去感染他人、帮助他人。读文至此,你我不妨歇歇,忙碌之余,看看眼前,把握当下,如有所悟,舒然一笑。
微笑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智慧。
佛菩萨的微笑,让我们“无畏”。
微笑是你的权力,
可以成为你的资本。
你我一起向佛菩萨学习,
做快乐的传递者,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