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正月廿一 净土宗九祖灵峰蕅益大师往生日——悬知莲萼已标名,请君同上慈悲䒃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3-04 14:54


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

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

由他讥,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

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

悬知莲萼已标名,请君同上慈悲䒃。

——蕅益大师《自像赞》


2021年3月4日,农历正月二十一,莲宗九祖蕅益大师(1599—1655)圆寂纪念日。


01

持咒祈子,大士授生



蕅益大师,法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大师父亲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亲金氏梦观音菩萨抱儿授之而生大师。


02

幡然醒悟,尽焚前文



大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认识到以前的错谬,将所著的《辟佛论》付之一炬。


03

父亡诵经,发出世心



二十岁,注解《论语》,至“天下归仁”一句时,不能下笔,废寝忘餐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其年冬,父亲亡故,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每日持诵佛名,尽焚文稿二千余篇。


04

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三岁时,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心生疑团:“为何有这样的大觉,竟如此推崇空界?”闷绝无措,自感昏沉散乱颇重,功夫不能相续,遂于佛像前发四十八愿,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05

梦礼憨师,遂出家愿



二十四岁时,梦中礼拜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佛法。时憨山大师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命名智旭。


06

入山参究,通达透彻



同年,入径山坐禅参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这个身体,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的影子,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注脚。


07

遍阅律藏,著书立说



越一年,大师仰崇莲池大师而作私淑弟子,于莲池大师像前自誓受比丘菩萨戒,尔后遍阅律藏。在三次阅律藏的基础上,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为明清以来最精湛的律学著述。


08

母逝闭关,求生净土



二十八岁时,母亲病笃,大师痛切肺肝,丧葬尽礼,誓住深山,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


09

广学专弘,大振莲风



大师据圆顿教理,判言念佛法门乃总持一切的妙法。《示念佛法门》云:“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后又多次结坛闭关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师身体力行,广学专弘,扭转当时轻视净土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10

著述宏丰,广阐圣教



蕅益大师著述宏富,凡四十余种。与莲宗有关的著述主要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大师亲选的《净土十要》,是净业行人修学的经典之作。印光大师称赞《净土十要》云:“为古人发挥净土最切要之著述。”


11

跏趺念佛,安然西逝



五十七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


12

得齿舍利,奉塔灵峰



大师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启龛,见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与鸠摩罗什大师的舌相不坏,同一征信。门徒们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大师的本迹不可思议(印光大师常云,蕅祖乃法身大士再来),被后人尊推为莲宗九祖。



蕅益大师在明末四大高僧中应世最晚,但影响之深远丝毫不逊其他三位祖师。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由于晚年居灵峰(今浙江安吉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生平尝有言曰: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执死方医变症也。是故举世若儒若禅若律若教,无不目为异物,疾若寇雠。道人笑曰,知我者,唯释迦地藏乎!罪我者,唯释迦地藏乎!孑然长往,不知所终。


纵观祖师一生含辛茹苦,护持圣教,为报四重恩,树立禅、教、律、密、净之正法,匡正儒家宋明理学之弊端,救世之慈心、宏愿、深忍、大行,令见闻者无不兴起。其般若文字悉从彻底悲愿之圆解心中流出。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敬仰赞叹蕅祖“久证法身,乘愿再来,其学问、见地、行持、道德,不但末法不多见,即隋唐佛法盛时,高人如林,若在此时亦属出类拔萃之不思议大士。凡所著述,机理双契”;“言言见谛,语语超宗,如走盘珠,利益无尽”。


印光大师又曰:“若论逗机最妙之书,当以《净土十要》为冠。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此言可谓高山仰止,心心相应之语。


幼即信佛,随母礼诵。

入塾宗宋遂放纵,读竹窗自讼。

力弘大乘,冀同出陷阱。

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可继大雄。

——印光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