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功法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2-17 23:29

    禅修者在安静的环境和正常的生活中,放下一切不必要的攀缘和杂念,以便集中精神,用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进行不断的修习。
    调身就是在禅修的时候调整身体的态势,佛教通常主张结跏趺坐。
    智者大师的《修习止覌坐禅法要》上说得比较详细,大约可以分为下列六项:
    一、安坐处在比较硬的床或方凳上,铺上软垫子,当臀部坐着的地方,要垫高一些,务使入坐之后,两股前后平正,否则容易发麻或发痛。
    二、正脚两腿盘膝而坐,称为跏趺,有双盘和单盘两种方式。双盘先用左腿加于右腿之上,然后再用右腿加于左腿之上,两膝紧压软垫,全身自然端直,各骨节间也略有舒适之感。年龄比较大的人双盘而坐如有困难,可以采取单盘坐法。单盘或用左腿加于右腿之上,或用右腿加于左腿之上,都可随人的习惯而定,不拘一格。又实在不能盘膝的人,可以两腿交叉而坐,女人还可以把两膝相垒而坐,都比垂脚而坐为安稳。
    三、解宽衣带衣带不宜太紧,太紧妨碍调息,也不宜太松,太松衣服容易脱落而着凉。
    四、安手以左手置右手掌上,贴于小腹之前,顿置小腿上。或以一手轻握他手四指,两拇指结成交叉之形;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也都可以。顿置的地方可以在腹下,也可以在腹上,不必一定。但通常都是用的第一种方式。
    五、正身先把身体和两手挺动七八次,然后端坐,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不耸。
    六、正头颈、眼、舌等鼻与脐相对,则头颈自然不偏不斜,不低不昂,端直而坐。然后闭口(或在闭口之前,开口吐出浊气一次至三次),舌抵上鄂,轻闭眼,才使断外光(或微开眼),总以"不宽不急"为度。
    息即呼吸,调息就是把呼吸调柔入细、引短令长的意思。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覌坐禅法要》里道:
    "坐时鼻中息出入,有声是风相;
    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
    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
    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是息相。"
    又说: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
    可见风、气、喘,都不是呼吸调柔的相状,应该逐渐改进,达到"不涩不滑"的标准。
    调心主要是调伏乱想,使注意力集中而脑筋得到充分的休息,通常和调息结合在一起修习。
    数息守意有四事:(一)数息,(二)相随,(三)止、覌,(四)还、净。"这就是调伏心息的六种方法,后来称为"六妙门"。
    "数息"即当呼吸的时候,系心在记数上,或以吸气为一呼气为二,或以第一次的呼吸为一,第二次的呼吸为二,这样从一数到十,又再从头数起,有时还可以从一数到一百,或者逆数,能够袪除昏沉、掉举(即杂念纷纭)两种毛病,初步做到"不沉不浮是心调相"的程度。
    "数息"熟纯,心相渐细,就不用数息而一心依随呼吸出入,摄心缘息,称之为"随息"。
    "随息"纯熟之后,不随呼吸出入而凝寂其心为"止"。
    "覌"是覌察微细的出入息相,"还"又反覌覌察的心,"净"则不起妄想分别。
    六妙门注重在调心,如果还不能用以克服昏沉的毛病,则可系心缘中(两目齐平处的中间)、眉间、额上、鼻端或顶及心处。如果杂念纷纭,无法制止,还可以系心脐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守窍",也是一种集中注意力调伏心息的有效方法。
    禅修的医疗作用
    在静坐的时候,身息及心三事调适,除了可以达到禅定的境界之外,还能够治病和保健。这又有九种说法。
    1、系心脐中像豆子那么大,能治诸病,也能发生诸禅。因为息从脐出,还入至脐;又人托胎的时候,带系在脐,是肠胃的根源。
    2、诸如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心瘇、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气嗽十二种病,可以用止心丹田的方法治疗。因为"丹田是气海,能销吞万病"。如果止心丹田仍觉痛切的话,可以移心三里穴(在膝盖下三寸,胫骨左右各一寸的地方),如还不能止,则可以移心两脚大拇指甲的横文上,以愈为度。
    3、心缘两脚之间,可以治愈头痛、眼睛赤疼、唇口热、绕鼻胞子、腹卒痛、两耳聋、颈项强七种病。
    4、经常止心在足,能治一切病。因为我们平常用脑的时候多,"气强冲腑藏,翻破成病",心如缘下,则五藏顺而消化力增强,众病自愈。
    5、身上有病,一心止于病处,如果没有特殊的障碍,不出三日,都能痊愈。
    6、不以病为意,但寂然止住,心意和悦,也能治病。
    修习"息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又有以下六项。
    1、知道了"息法"能够治病保健,还必须随时常用,专精不息。如果一时没有得到益处,也要不计日月,常习不废。
    2、修习的时间,最好在早晨和晚上,以得汗为度,但用功要缓急得宜。
    3、静坐如没有节制,或倚壁柱衣服,会使人身体背脊骨节疼痛,名为注病。治法,用息从头流向背脊,经骨节边注下,善自调护可愈。
    4、开始修习六妙门时,六门各修习几天,如其中有一门在修习的时候特别觉得身安息调、心静开明、始终安固的,就专用那一门,必有深利。如果发生了障碍,可以另换一门。
    5、修习的时候,可能发生种种幻觉,或者身上还会感觉疼如针刺、急如绳缚、痒如虫咬、冷如水灌、热如火灸、重如物压、轻似欲飞,或者心中闇闭生起恶念,或者欢喜躁动,或者忧愁悲思,或者突然发生惊恐,或者像昏醉一样,都要置之不闻不问,否则会妨碍修习而招致退堕。
    6、每次修习完毕的时候,先把身体、头颈、肩膊及两手稍稍摇动,再摇动两足,再以手遍摩周身,再把手摩热拼在两眼上,然后用力张开,待身热稍歇,才可以下来行走,否则会发生头痛和骨节不爽等疾病。
    心息调融,此一状态和方法,印度文称为"安般",是禅修的初门,如果加深了它的进度,因而引生禅定以及心理生理上的特殊现象,这大槪就是所谓"功德"的一部分。
    加深了心息调融的进度,心理方面会到达"泯然澄净,怗怗安隐"的状态,这时思想集中,毫不分散,称为"粗住"。从"粗住"再进,心理方面"怗怗安隐"的状态更加增强,称为"细住"。这时因为心理方面非常安隐的关系,身体自然正直,坐久不倦,好像有什么东西支持着似的,但偶尔有一阵阵肌肉紧张的疼痛和紧张疼痛消失以后的疲困。这样经过几小时或者一两天、一两个月,心息就更加深细,会感觉自己的身体非常明净,心理也"爽爽清凉",没有一丝牵挂,叫做"欲界定。"
    修习欲界定到纯熟的阶段,可以连日不出定,也可以保持定法经年累月而"无懈无痛",同时还能够引发像电光一闪似的无漏慧,所以又称为"电光定"。从这里深入,就会发生"身心泯然虚豁","冏冏安隐"的现象,为"未到地定",或名"未来禅",因为它能引生初禅,是初禅的方便定。

来源:《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