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佛陀这样回答“出家人为何乞食为生而不耕种”的质疑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5-02 15:02



既然佛教并不排斥劳动,为何出家人不像世间其他人一样从事某种职业,而是专志修行,接受人天供养呢?

其实这种疑问早在佛世时就存在,《杂阿含经》卷四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着衣持钵,来到一个村庄乞食。此时有五百婆罗门刚刚停止耕田,正准备吃午饭。这些婆罗门遥见佛陀到来,便对佛说:“我们都是靠着耕田下种来供给自己饮食的,你们出家人也应该如此,通过辛勤耕作来自给自足,只有劳动后,才有饭吃。”

佛陀对这些婆罗门说:“我们和你们一样,之所以有得吃,也是因为我耕了田、播了种、除了草,都是正当地在吃自己辛劳而得的饭食呢!”

婆罗门不解地问:“你说自己是一个耕种者,但我们并没有看见尊者你的犁具、牛轭、耕牛及牛鞭。请告诉我们,你到底怎样耕田种地?”并且说了一首偈颂:

自说耕田者,而不见其耕。
为我说耕田,令我知耕法。



佛陀用偈颂从容地解释道:

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
智慧为时轭,惭愧心为辕。
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
包藏身口业,知食处内藏。
真实为真乘,乐住为懈息。
精进为废荒,安隐而速进。
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
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

将这段偈颂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在说:“我们出家人耕田,是以信心为种子,以苦行为雨水,以智慧为牛轭,以惭愧为车辕,以正念来善自守护,如此巧妙地驱赶着“耕牛”来“耕地”。时时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业,谨言慎行,饭食适量,精进不懈地驾驶着大白牛车,到达苦尽乐生的涅槃之境。如此“耕种”好了的“田地”,定会结出甘露之果,不再轮回于生死之中,获得究竟的自在安乐。”



听佛陀如此一说,婆罗门都不禁感慨道:“佛陀,您真的可以称得上‘善耕者’了。”这些婆罗门在闻佛说偈后也都生起了极大的信心,马上盛了满满一钵饭,恭恭敬敬地送到佛陀跟前,说道:“请佛陀食用我的米饭。佛陀是耕农,您的耕种可以结出不死之果。”

但是佛陀拒绝接受,他对婆罗门说:“如来不接受因说法而收获的供养食物,这是圣者的生活原则。只有当你们心悦诚服地相信圣者确实已从烦恼中解脱,获证寂静,再行供养,这样你们才会真正认识到圣者是收获功德的福田,这样的供养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供养。”

之后佛又以婆罗门供养的这些食物为他们现出种种瑞应。在目睹了这一切后,五百婆罗门的信心更加坚定,纷纷向佛陀提出想要出家受具足戒的请求。佛陀慈悲应允,并耐心地以正法开导他们,直到这些婆罗门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身处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难理解劳动是有多种不同的。体力劳动是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辛勤耕耘是劳动,精进修行以普利人天,为世福田当然也是劳动。然而在佛陀所处的那个时代,佛陀在面对在家耕种者不理解僧团游化讲法时这样一番巧妙的开示,至今读来依旧意味隽永。

在家人从事种种工作,即便再繁忙,总还有可以休息的时候,即便是辛苦耕作的农夫,也都还有农闲之时。而出家后“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修行生涯,却是需要日夜精进不懈,不得片刻休息的。唯有如此,才能堪为世间福田,而其中的辛苦又岂是世人所能想象的呢?

更不要说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后,一生不辞艰辛,游化各地为众生讲述宇宙真理,四十九年间未尝休息,都只为了让众生离苦得乐,为众生种下正见、未来解脱的种子。佛陀和众多出家人为教化众生所付出的辛劳,固然不同于世间从事某一固定职业的不觉悟者的劳动生产,但却是照破世间愚痴的无上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