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三月廿八 枣柏大士李通玄长者圆寂日——无边刹不隔毫端 神福龛中法界宽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5-10 08:53



2021年5月9日,农历三月廿八,《新华严经论》著者李通玄圆寂纪念日。


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是唐代的华严学者,沧州(今河北省沧县东南)人。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清凉山志》对李通玄研究《华严》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题为“李长者见圣授道传”,详细记载了他在文殊菩萨的点化之下深入研究《华严》的经历:


李通玄曾游历五台山,在善住院遇到一位奇僧,传授他华严经的重要旨趣。天色将晚时,那奇僧要和他分别了,李通玄就说:“天色那么晚了,师父您要到什幺地方去歇息呢?”僧人就用手指了指北顶,然后飘然而去。那位奇僧步履轻盈,像是乘风驾云一般的轻快,李通玄怎么追也追不上,心里惆怅得很。


夜深了,他抬头遥望着尖尖的山顶上,但见红光遍满天,就去询问寺里的住持。“大概是野火烧山吧!”寺主这样回答他。可是李通玄心中想着:这不就是异僧所行的方向吗?那必定是神光不是野火的了。于是他拄起拐杖,想要登山一探究竟,却没有人敢随同他一起去。



到了山顶,火光更加的炽热,在周围方圆好几里的地方,远远地看到其中有一棵树,挂着紫金的幢幡,赫然看见那位很奇特的僧人端坐在树下,四周围绕着数百位头戴冠帽的人唱诵着清净雄朗的梵音,但是李通玄却不明白诵念的是什么。


这时候他兴起了一个念头:“如果我能够投身到他们的中间,明晰地觐见到圣者的金身,那么即使是给大火烧了身,我也毫不遗憾!”于是李通玄趋身向前,朝着熊熊的火光纵身跃入。本来以为全身必会被火光烧成灰炭,谁知道却一下子觉得清凉无比,沁人心脾,心中法喜充满,无可言喻。


李通玄亲见圣者的庄严法相,正准备趋前恭敬顶礼,忽然之间圣境却消失了。于是他就在那个地方盘腿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三天。三天以后,他下山来到了西谷口,见到有几个童子目光炯炯,穿着天衣,飘飘然乘风而过,他知道那几个童子必非常人,就向他们稽首作礼。


童子说道:“先前有一个晚上,投身在家师的光圈里面的,莫不是您吗?”“是的。”李通玄回答道:“但不知令师是谁?”“家师是妙德文殊啊!”通玄就想跟着童子去参拜文殊大士,可是童子却说:“你的宿世志愿是在弘扬经教,怎么可以把它忘了呢?”说罢就飞身空中而去,失去了踪影。



李通玄心想,文殊大士是要我今后用心造论,解释《华严》大经,我不应辜负大士的期许。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他便于开元七年(719)春,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寿阳方山,在那里开辟山岩作了一个土龛,住了下来埋首造论。


数年之间,李通玄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由此世称“枣柏大士”。在深山的夜晚没有灯光照明,他能口中吐光来代替烛光,甚至感动猛虎替他驮经,仙童替他打水。结果他终于造成了颇具价值的《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继而又作《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


到了开元十八年(730)的三月二十八日,他就在方山的石室中坐着圆寂了,寿九十六岁。


《新华严经论》在李通玄圆寂后四、五年,才由僧人广超等传写弘通,到了宣宗大中年(847—859)中,福州开元寺比丘志宁又将论文会入经文之下,成一百二十卷,后又经思研整理,称为《华严经合论》,就流传得更普遍了。



他的著述除上述两种而外,还有《会释》七卷(后附论文)、《略释》(即《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均现存。此外还著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又《十门玄义排科释略》一卷、《眼目论》一卷等及诸诗赋均散佚。


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中有不少独创的见解,所以能于贤首、清凉等华严宗师的著述外别树一帜。如志宁在《华严经合论序》中说:“其论所明,与诸家疏义稍有差别。”李通玄自己也说他的分宗立教,和先德所立有少分不同,但大体仍不出法界圆融的义旨。李通玄的论著中应用《易经》的思想来解释《华严》,也是引起学者注意并促使此论推广、流行的一个因素。


毫无疑问,李通玄撰写的《华严》论著是非常重要的,而更让人惊奇的是,李通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是在他八十岁后开始,九十六岁圆寂前完成的。



众所周知,《华严经》仅从体量上讲就是一部巨大的经典,很多翻译大德也只是翻译了其中的部分内容,较为全面的翻译有两次,一次是东晋时期佛陀跋陀译的六十卷《华严》,史称《六十华严》,一次就是唐朝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华严》,史称《八十华严》。《八十华严》翻译时,武则天还曾亲临法座,并作序文。李通玄这两部重要的著作,正是对《八十华严》的注疏。


当李通玄看到《八十华严》内容浩博,品目完备,但仅通读一遍也很需要下一番功夫。而且已流行的注疏解释很多参差不齐,为后学者增加了不少困难。他凭借着对佛法的虔诚信仰、甚深慈悲和广大智慧,不顾老之已至,藏于深山,竭尽平生所学,终成巨著,这种精神从古至今感染了无数的学佛者,明末四大师之一的紫柏禅师就曾作诗赞叹道:


高人李长者,风致久钦尚。

问法蒲衣子,从兹乃西往。

青山不改色,白足递酬唱。

人代付流水,云岩献奇状。

芙蓉绕禅室,贝叶生佛想。

春雪被四野,玄津涤五障。

华严佛始谈,大论诚快畅。

恨我生何晚,不遑奉巾杖。

犹欣侍尊者,龙象共趋蹡。

夜寒山路幽,再宿解凄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