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文殊只这是 何处觅弥陀——杜顺和尚的神奇感应

编辑:两车 日期:2021-12-20 14:21



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557—640),唐代雍州万年(陕西临潼县北)人,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因是宰相杜如晦的族叔,俗姓杜,世人又称为杜顺和尚。杜顺和尚出家之后,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禅师,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所撰著作有《华严法界观门》、《十门实相观》、《会诸宗别见颂》、《华严五教止观》、《五悔文》等,多贬抑浮词,彰显正理。尤其是《华严法界观门》与《华严五教止观》二书,包含了华严宗最初的判教说和法界圆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贞观十四年,杜顺和尚于南郊义善寺示寂,世寿八十四,被尊为华严宗初祖。
杜顺和尚还被后世认为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今日适逢农历冬月十五,杜顺和尚圆寂纪念日,谨据唐代道宣法师《续高僧传》与清代续法所著的《法界宗五祖略记》中所载,并参照《华严经传记》、《佛祖统纪》等内容,向大家介绍几则杜顺和尚的神奇故事。



杜顺和尚投因圣寺道珍禅师出家,禅师俗姓魏,在初创因圣寺之时,因道行高深,曾感得一犬前来协助,该犬受感化亦守戒过午不食。由于有此异相,四处远近乡邻皆来归附,因圣寺于是顺利建成。当时隋文帝对道珍禅师十分钦崇,每个月都恭敬供养。
杜顺和尚亲眼目睹了师父的这些事迹,更加倍珍惜机缘,十分精进地跟随道珍禅师修习定法,有许多感应。杜顺和尚有时出门,临着溪水的急流,随行的侍者看溪水湍急,要是涉足过去,恐怕会站立不稳被水冲走的,因此十分惊恐。但杜顺和尚说:“你们不用怕!”他亲自引领众人涉水,这个急湍的水就断了流,变成温和的潺潺流水了。
杜顺和尚有一双新鞋,他对人讲:“我在无量劫以来,未曾拿过人家一草一木一针一线,所以我的东西也没有人来拿。如果不信,我将这双新鞋放在城门口,三天之内如果被人拿去,就证明我打妄语。”三天之后,那双新鞋,果然仍在城门口,足见和尚持戒之精严。



凡是有病的人,不论其病情如何,只要是杜顺和尚面朝着他坐着,没多久病就会好了。甚至于有一生下来就耳聋的,杜顺和尚召唤他到跟前,和他谈了几句话,耳朵就能听到声音;有的天生哑巴口不能言,和尚对他说了一些话,他就可以开口讲出话来了;甚至颠狂的疯子之类,和尚叫人带他来,面对着他修习禅定,不用多久,疯颠的人也就不疯了。
然而杜顺和尚对自己的这些神异事迹并不放在心上,而是专心研究、弘扬华严经的宗旨,深得法要。他晚年隐居在终南山,曾作法界观文,感得海会菩萨的现身赞叹,为了验证文章是否契合佛心,他把书投到火里烧,结果完好无损,没有烧掉一个字。皇帝十分敬重他,常常请他入宫殿里应供、说法,希望他的到来为宫中带来详和之气。



有一年,唐太宗生热病,下诏向杜顺问:“朕为劳热所苦,以大师的神力何以灭除?”杜顺说:“皇上以圣德统治天下,小病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唐太宗听从他的建议,下诏大赦天下,病马上就好了。唐太宗为表彰杜顺,赐号为“帝心”。从此,杜顺和尚的德号就闻名于天下了。
杜顺和尚一生致力于弘扬华严、培养僧才,其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就是华严二祖智俨大师。据华严宗三祖法藏法师为智俨大师所作的传中记载:“年十二,有神僧杜顺,无何而入其舍,抚俨顶谓景曰:此我儿,可还我来。父母知其有道,欣然不吝。顺即以俨付上足达法师,令其训诲,晓夜诵持,曾无再问。后属二梵僧来游至相,见俨精爽非常,遂授以梵本,不日便熟。梵僧谓诸僧曰:此童子当为弘法之匠也,年甫十四,即预缁衣。”



由此可见,智俨大师虽未亲随杜顺和尚学习,但是跟随杜顺和尚指定的首座弟子达法师学习,等于亲传。而且智俨大师始终不忘师恩,在自己后续的著作中常常提到受法的来源,如《华严一乘十玄门》一文,就明确写着“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承杜顺和尚说”。
杜顺和尚慈悲智慧无量,然而还有跟随多年的弟子未能全心仰信自己的师父。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一位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来向他告假,说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礼文殊菩萨的道场。杜顺和尚听了,也不阻止弟子,只是微笑着准许了他的告假,还赠他一首偈:
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
弟子仍旧未能领会他的意思,便收拾行囊向五台山出发了。



好不容易走到五台山下,他向一个老人问路说:“我想到五台山去顶礼文殊菩萨,不知要怎么走了?”老人说:“文殊菩萨现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终南山,就是高僧杜顺和尚呀。”弟子听了,心头一惊:杜顺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师父吗?于是兼程赶回终南山。等他赶到终南山时,杜顺和尚已经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甚至无缘见到师父的最后一面。
贞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杜顺和尚安然坐化于长安南郊义善寺,享年八十四岁。临终时有双乌飞了进来,悲恸哀叫,久久不肯离去。圆寂后肉身不坏,并且散发中清香,葬在樊川北原,后来肉身塔建在长安的华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