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六月十六 曹山本寂禅师圆寂日

编辑:两车 日期:2022-07-14 08:45

农历六月十六 曹山本寂禅师圆寂日

洞水逆流,师嗣其慧。

从那边来,开此五位。

宝镜当台,圆照万类。

虚玄无着,岂容意会。

曹山本寂禅师(840—901),俗姓黄,名元证,福建莆田人氏,少习儒,19岁往福州灵石云名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寻师江西宜丰洞山。唐咸通初(860),谒洞山良价禅师,洞山禅师问:“阇黎名什么?”答曰:“不名本寂。”洞山曰:“那个聱?”答曰:“不名本寂。”洞山禅师深器之,自此入室,盘桓数载,洞山禅师密授其洞上宗旨。得心印后,曹山禅师辞师,往曹溪(今广东韶关)礼六祖(惠能)塔。决心寻找新的曹溪,广弘禅法。


有一夜,曹山禅师梦见六祖在他手上写了“心坚石穿”四字,遥指东北方。曹山禅师会意,终于在抚州宜黄县城西郊13公里的陈坊村荷玉山,找到酷似曹溪的圣地。此地有一名为荷王观,时有居士王若一见禅师心诚志坚,舍观请其住持。

禅师住持曹山后,教法上承石头希迁“即事而真”,扬洞山良价“五位君臣旨诀”,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剑,剪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万端之穿凿。由是法席大兴,学者云集,大振洞门禅风,“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即此始成。洞山之宗至此风靡天下。后人取初祖洞山、二祖曹山之号,称为曹洞宗,洞山良价与曹山本寂并称为曹洞宗始祖。


本寂禅师在曹山传法,当时南平王钟传多次请他去洪州(今南昌)弘法,禅师不为心动,仅以大梅和尚山居松“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解苦追寻”作答,谢绝钟传之请。


禅师在曹山传法31年,弟子过百,信徒数千,最著名的法嗣有:洞山道延、南丰金峰从志、曹山慧霞、光慧、了如、了悟、元悟、羌慧智炬、智静,鹿门处真、草庵法义,阿育王寺弘通、华光范、广利容、布水岩、小溪行传,四川西禅、韶州华严等。

天复辛酉(901)夏夜,曹山禅师问知事日:“今日是几何日月?”日:“六月十五。”禅师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吾行脚去。”及时(六月十六日),焚香宴坐而化。世寿六十二,僧腊三十七。


曹山禅师圆寂后,葬曹山寺西侧凤形坑,墓曰“福圆塔”,谥“元证禅师”,后于清代被雍正皇帝加封为“宝藏元灯禅师”。


禅门曹洞宗属南宗青原法系,中经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至洞山良价,曹山本寂继承师法,其禅法大成,著有《寒山子诗集注》《解释洞山五位显诀》等,其弟子又辑录有《抚州本寂禅师语录》。

曹洞宗在教法上承石头希迁“即事而真”,意谓个别事物(“事”)显现世界本体(“真”,理,即佛性),理事“互回”(相应互涉),以五位君臣旨诀为宗要,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曹山禅师在解释、弘扬洞山良价禅师的“五位君臣旨诀”上表现了更深邃的独到之处,他解释“五位君臣旨诀”(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为:“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着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 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他指出:“所谓君,即‘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所谓臣,即‘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臣向君是‘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君视臣是‘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君臣道合是‘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也,此吾法宗要”。


曹山禅师对洞山宗要的解释,使前来参学者豁然开悟,四方学者云集,因而当时的曹山成为禅宗五家之一最盛之圣地。他为曹洞宗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