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

编辑:两车 日期:2022-10-30 08:39




许多人看到学佛者在接触佛法后,对世间名利情感的追逐之心不再炽盛,转而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个人修行,或是前往寺院道场护持三宝,便会想当然地将学佛视作一种消极逃避,并由此指责学佛之人未能尽到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学佛也好,修行也好,绝非对现实的逃避,恰恰相反,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佛教常说世间之苦,这并不是悲观,而是一种对真相的客观描述。就以八苦来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谁能否认这些痛苦的真实存在,又有谁能够逃过这八苦的折磨呢?与一般人避而不谈或无可奈何不同,学佛者正是因为觉察到现实世界的缺憾和有情众生的痛苦,才想要寻求获得究竟安乐,乃至使一切众生都从这些苦痛中解脱的方法。




按照佛法的理论,想要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不仅需要自己具足断除烦恼的智慧,还需要积极培养对众生苦乐感同身受的慈悲之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悲智双运”。而无论是智慧还是慈悲,都是需要长期修行才能逐渐增进的,这也是佛法中不同修行法门的共同目标。这种对于现实的勇敢面对、冷静分析和不屈抗争,又岂是“消极逃避”四字所能一笔抹杀的呢?所以弘一法师在解释“佛法非厌世”曾说: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更进一步说,学佛不仅是面对现实,也是在改造现实。且这一改造不必等到成就了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一样的菩提道果之后才能付诸实践,而是从学佛的那一刻便已开始:


  • 皈依三宝之时,念念都在为众生发愿: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 学习戒定慧三学,是为了对治贪欲、嗔恚、愚痴三毒,乃至降服自己内心八万四千烦恼;

  • 修持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则是以实际行动安乐众生,和谐社会;

  • 每日早晚功课都在祈愿: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

  • 平常修行回向更是将修行功德无私地奉献给国土与众生: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如是种种精进行持,都是在通过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弃恶从善,改往修来,以期将此五浊恶世,变为人间净土,这不正是从依教奉行便开始了改造现实的努力吗?


可惜的是,许多人不知学习佛法的殊胜之处,抑或知而不信,乃至信而不行,终其一生都无法面对世间缺憾和生命痛苦的真相,在五欲六尘中辛苦追逐,对生老病死讳莫如深,对无常不净苛责求全,糊里糊涂地唐丧光阴。与通过修学佛法以期改变现实相比,究竟何种态度更消极,何种做法更像逃避呢?古德有首偈颂对此状态描绘得入木三分,颇有惊醒尘劳大梦的感觉,可以令我们时时自省,引以为戒: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