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钵行脚常识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5-18 00:04

2013年杭州佛教托钵行脚活动

   "钵"
   "佛制比丘,三衣一钵"。佛教中,钵是出家僧人必备之物,为比丘十八物之一。钵又称钵盂,梵语PATRA,为钵多罗略称,僧人出门乞食时之食具,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不得随意改变。钵只可盛放食物,不得存放任何其他物品,包括金银宝物等。佛陀用石钵,大众僧用瓦钵,外道则用木钵。
  
  "托钵"
  指出家僧人以手持钵,乞求布施。佛制托钵,令出家众不得从事生计营业,亦不可蓄存财富物资,惟以延续色身、长养慧命之故。出家僧人为滋养色身及令众生种福田而乞食,其意义有二:一是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是利他,为福利世人,给予众生种福田的机会。乞食为出家僧众清静之正命,乞食时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不贪着,故得食时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气力为要。
  《续传灯录•惟正禅师章》里说:"闻托钵乞食,未闻安生以享。"说的就是在古代印度,佛教僧人以托钵乞食来滋养法身慧命,去除傲慢、执着、分别等种种障碍。佛教传入中国后,鉴于乞食是一种低贱行为的这种国情,托钵这种修行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之外。但在南传佛教国家(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僧人们还遵循着托钵这一旧制。
  另外,在我国的佛教寺院里,每天到过吃饭时,僧众擎钵而赴斋堂用餐,也称为托钵。《联灯会要•雪峰章》里就记载,"师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师晒饭巾次,见德山托钵,至法堂前。师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山便归方丈"。
  
  "托钵"的意义
  佛教僧人为什么要托钵?托钵有什么功德利益?《佛说宝雨经》里列举了"托钵"对于修行的10种原因和意义:
  第一,为摄受诸有情故。在乞食过程中和有情众生发生接触,和他们结缘,并摄受他们;
  第二,为次第故。乞食能培养平等心,不论贫富,次第前行而乞;
  第三,为不疲厌故。一天一天地这样乞食,不疲倦,可以培养耐心和恒心;
  第四,为知足故。不论乞到什么食物,不挑三拣四,同样享用,可以培养知足心;
  第五,为分布故。所乞之食分成四份,只有一份是自己的,一份要分给其他的同修,一份要布施给鬼神,一份要分给其他贫穷的人;
  第六,为不耽嗜故。乞食只为活命而已,可去除对口味的贪著;
  第七,为知量故。能借此知道自己的食量,适可而止,同时还要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配得上吃这些食物;
  第八,为善品现前故。乞食中可以收摄六根,进而使修行的各种善法一一显现;
  第九,为善根圆满故。在乞食中为众生播种善根,为佛法的传播提供了方便;
  第十,为离我执故。乞食可以降伏自己的傲慢心和对施主的分别心,由此对治我执。
  
  对于施主来说,托钵让他们有机会种福田。居士布施供养僧人,本身就是一种修习善业的方式。财富是因布施而来,布施就像在田里播种,最后收获财富的福报,所以布施供养托钵的僧人被称为"种福田"。出家人托钵,信众见之而心生欢喜,于是布施而为自己的生命种下一片福田。
  
  "行脚"
  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善财南求(善财童子得文殊之教,向南方而求不二法门。亲近五十三位善知识)常啼东请(常啼即萨陀波仑,曾东行求法于昙无极菩萨),盖先圣之求法也。永嘉所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岂不然邪?《中阿含•帝释偈》云"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家者。目有游诸方,不计其行止。往则无所求,啀无为为乐。"又高僧慧乘事祖强为师,年十六启强曰:"离家千里犹名在家,沙门请远游都鄙,以广见闻。"强乃从之,夫是行脚之利,岂不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