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蘸笔池
灵隐集庆山下,原有一座集庆寺。它的前身是南宋理宗贵妃阎氏的香火院。当初动建这座香火院时,灵隐山谷间的林木险些罹难。
南宋理宗昏庸腐朽,对蒙古军妥协苟且,不惜纳币称臣,任用奸相贾似道,排斥正直之士,纵情声色。理宗的贵妃中有一个阎氏,是鄞县人,长得明艳绝伦,真可谓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色。据说阎氏入宫,理宗后宫众多嫔妃为之失
色,宠爱全在阎氏一身。
当时,南宋已病入膏肓,面对北方蒙军,理宗不图富国强兵,反而大兴佛道之学,使自身获得一丝虚无飘渺的心灵安慰。当时有权有钱人家多造香火院,亦称功德院,供养礼佛,顶礼膜拜。这些香火院多为私人所有。阎责妃身为贵妃,又得至尊皇上的宠幸,也提出要建一座功德院。理宗当然一口允诺。
阎贵妃早知道灵隐山谷间为设寺佳地,只苦于灵隐寺早已耸立,无法推倒,只好求其次,在灵隐寺东侧的集庆山下建寺。
贵妃建寺,皇上有令,朝廷内司不敢怠慢,立刻将建寺所需材料分摊给各个郡县。各郡县接令后岂敢有丝毫怠慢?纷纷
下乡采木。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借机中饱私囊,滥砍滥伐,一半交差,一半私吞。一时间,砍木之徒打着皇上贵妃的旗号,只
要看见树木就砍,闹得鸡犬不宁。百姓中有人稍有讥意,官吏即挥鞭殴打,重则追捕入狱。有些原来是宋朝的旧日功臣之
家,其祖先坟墓上的树木也被砍个精光。人们因此作诗讽刺道:
"合抱长材卧壑深,于今惟恨不空林。
谁知广厦千斤斧,斫尽人间孝子心。"
阎氏日益得宠,皇上隆恩倍加,因此愈益骄横,最后竟将砍伐的目标瞄准了临安府周围的山林。这不能不激起人们的义
愤。有一天,官员在法堂鼓上看到一联大字,上面写道:
"净慈灵隐三天竺,不及阎氏好面皮。"
理宗闻讯,恼羞成怒,下令搜索写对联的人,后来也未能找到。
建香火院的木材仍未凑够,阎贵妃的父亲阎良臣自恃有皇上这个大后台,有恃无恐,竟提出将灵隐山谷间的林木砍伐下
来,以充作建香火院的木料。 .
灵隐林木华盖如云。自东晋印度僧人慧理开山建寺后,灵隐一直为佛门清静之地,无人滥砍滥伐。因此灵隐山间林木郁
郁葱葱,樟树葱笼,松树苍劲,如云如虬。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感于灵隐山林的苍翠,曾在《冷泉亭记》中盛赞灵隐一地"山树为盖"。显然,如果把林木砍光,灵隐将风光锐减,其幽僻清静的特色也将荡然无存。
消息传到灵隐寺,寺僧们慑于权贵的威势,一个个敢怒不敢言,一筹莫展。眼看大祸即将临头,寺僧元肇再也按纳不住了。元肇,号淮海,是个品行高尚,颇有文才的诗僧,他心焦如焚。但是如果公开站出来和权贵做对,得罪了皇上和贵妃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思虑再三,元肇决定采用委婉的方法,写一首诗,让它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兴许能传进皇宫,达到讽谏的目的。于是,他挥笔写道:
不为栽松种茯苓,只缘山色四时青。
老僧不许移松去,留与西湖作画屏。
这首诗写出了灵隐林木如盖,四季常青的优美环境,同时点明环绕西湖的山峦谷壑间的林木,是西湖美景的有机映衬。如果一旦砍去林木,则美丽的西湖将失去屏障,景物风光必定黯然失色。诗的讽谏意思非常清楚,矛头暗指阎贵妃伐灵隐林木建香火院一事。
经辗转再三,这首诗终于传到了宋理宗手里。理宗读了此诗,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诗中说得有道理。都城杭州不仅物产丰饶,主要还是以西湖美景名闻天下。皇上宠贵妃,但河山之美还是舍不得破坏的。理宗算是良心发现,遂下令不得伐灵隐的林木。 .
元肇以聪明和机智,写诗讽谏打动理宗,从而扼止了阎贵妃的嚣张气焰,保住了灵隐寺周围的山林,灵隐寺因此得以继续与山岩林木为伴,保持了它那清新幽僻的特色。当我们今天置身于灵隐幽谷间,穿行于繁盛如云的林荫之下时,禁不住会念及元肇法师的功德。
阎贵妃虽不敢再打灵隐林木的主意,但执意要抢占灵隐寺的菜园建香火院集庆寺。当时的灵隐寺住持痴绝道冲禅师誓不相让,终因阎贵妃有圣旨护持而无法阻止。痴绝道冲禅师即日退院,示僧众日:"欲去不去被去碍,欲住不住被住碍。浑不碍。十洲三岛鹤乾坤,四海五湖龙世界。"背着包笠,往游庐山。痴绝道冲禅师初住嘉兴光孝寺,当初也是奉宋理宗之命移住灵隐。理宗便遣使者挽留他,师坚辞不回。理宗这才赐灵隐古荡圩田以谢。而仍让阎责妃占菜院建集庆寺。
后来,阎贵妃的香火院集庆寺建成了,宋理宗亲洒宸瀚为之题匾。有了当今皇上的支持,集庆寺装饰得极为富丽堂皇。号称"赛灵隐"。据说集庆寺二十尊诸天的像中有一粒宝珠,因此善男信女趋之若骛,使集庆寺香火大盛,一度可与灵隐寺媲美。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海宁人来到集庆寺,趁人不备偷走了二十尊诸天中的宝珠。消息传开,香客顿减,集庆寺日益萧条冷落,香火日衰。到清末只剩下断垣四面,古佛一龛而已。人们都说宝珠孕涵灵气,宝珠一被偷走,灵气即告消罄,集庆寺也就衰败了下来。这当然是传言。其实,善男信女原先对这粒宝珠心怀景仰,以为它有神灵佛光,因而纷纷前来燃香祈祷。一旦宝珠被窃,便觉灵气走散,于是不再去集庆寺进香,这才是集庆寺衰败的原因之一。再加上旁有千年古刹灵隐寺,无论从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伟而言,集庆寺都不可同日而语,善男信女最终还是被灵隐寺吸引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