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图颂》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5-06-09 08:49

 

  著者: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一说为北宋禅师,住持于龙泉寺。

  怎么来认识我们这些烦恼呢?过去禅宗的祖师把我们的烦恼比喻成牛——牧牛、放牛,所以有《牧牛图》的十个颂。小童子放牛这个境界,就犹如我们认识烦恼的境界。

  赏析:禅宗很多祖师喜欢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比作心性,后来许多牧牛公案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普明 的牧牛图颂分为十大阶段: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主要着眼于调伏妄心、证悟本来,讲究修行次第、历阶而升,最终证 得人牛两忘、法法圆融的究竟涅槃境界。

 

 

  第一颂:

  生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生狞头角恣咆哮,就是这只牛犹如一只疯牛一样,它头上长了角;恣咆哮,一直在乱发脾气,乱咆乱哮,这个比喻人非常聪明——世智辩聪;奔走溪山路转遥 就是它越跑越远,不知道回家,到处乱跑;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它也不知道回家,不知道去哪里;谁知步步犯佳苗,就是这只牛乱跑、吃庄稼,意思就是指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人不由自主,所以一直在坏善根,断自己的善根,造恶业,谁知步步犯佳苗

  这是第一个偈颂,就是说未信佛的人、未学佛的人、未修行的人、未调心的人,每一个人的内心就犹如一只疯牛,烦恼就像疯牛一样,到处乱吃东西,不知道什么是庄稼、什么是青草,它是分不清楚的。这是未信佛、未学佛的人,不知道烦恼。

  
北宋廓庵师远禅师也著有牧牛十颂,我们可以对照共赏,其第一首是寻牛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禅吟。

  

  

 

  第二颂: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到第二步,就是开始信佛的、开始学佛的,就是给这只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给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说,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听到佛法就能把心拉回来,就知道说我们这个不对。但是这个时候还需要靠这个小童子、小孩子来拉这只牛,还是需要靠人来拉。如果没有靠人来拉这只牛的话,它一样会跑。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小孩就犹如我们内心的作意,犹如我们内心的心愿,以及我们自己内在的佛性。因为我们内在有佛性,所以我们能够作意,我们能够发愿,需要去提策。

  这个绳是什么意思呢?牛鼻子的绳,就犹如我们念佛、数息、禅观、念经、礼拜,必须要通过这些仪式、通过这些内容、通过这些法门,才有办法把我们的烦恼——散乱心、狂妄心制伏,才有办法在这只疯牛的鼻子上穿上一条绳子。但是这根绳子必须要穿到牛的鼻子上才是有用的,这根绳子要是绑到牛的头上,或是绑到牛的肚子上,绑到它的腿上,人去拉就拉不过它,牛的力气更大。所以绳子必须要穿到牛的鼻子上,才能够拉得动。这就说明我们在修行、用功、用法的过程中调伏烦恼,必须要正对治;没有正对治的话,烦恼是对治不过来的。就是用这个法门,用这个方法,发了这种心,能够真正把烦恼控制住。烦恼没有控制住,就意味着面对这只疯牛,你的绳子还 没有真正穿到它的鼻子上头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老想去控制别人,但实际上人控制不了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没办法来约束自己,没办法来规范自己。有些人认为我们学佛法修行,可能忽然间有一天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有些人认为我们先慢慢修,修到哪一天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这个就是说,到底是顿悟还是渐修?这个也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比较有争论性的问题。是开悟了以后才能修行?或者说是修行以后才能达到开悟?到底是先悟还是先修?到底是顿悟还是渐修?哪个重要?哪个好下手?哪个好用功?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

  实际上,渐修和顿 ——"的一种关系,这个怎么来认识呢?修行是在顿中渐,开悟是在渐中顿。修行怎么是顿中渐呢?就是忽然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比如明白了无常,这个明白了,那你天天就修无常观;突然间你说数息这个道理我明白了;念佛、布施、持戒等这些道理我明白了,忽然间明白了,那是顿悟。明白这个道理,你去做才会有感觉,才能够比较容易上手,才能够比较容易用功,所以修行是在顿当中渐。如果说明白了道理,但是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一步一个脚印地渐修,过几天这个道理就慢慢又被无明烦恼覆盖了,又忘了,自己悟的这一点又没有了,所以修行是顿中渐。那么开悟是渐中顿,你天天念经,天天研讨,天天礼拜,忽然间就又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所以开悟是在渐修当中顿悟出来的。这两个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有些人只求要去悟,不想着去修,那不可能有真正的悟。有些人不明白道理,只是认为一天一定要修多少座法,要听多少遍经,不明理,没有悟性,不能顿悟,最后越修越机械,越 修越苦恼,也会造成自己修不下去。你越来越机械,那人的心也越来越机械,越来越固执,心越来越僵化,这样就会出问题。比如我们上山来护持,一次又一次地来,一年又一年地来,一天又一天持续不断地来,就说明你有信心,就说明人精进;大家一起共修,就代表和合,这也是一个渐次的过程。你对道场的护持、用功,一年、两年、三年……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一般的人是比不上的。他所明白的对三宝的护持功德有多大、加持力有多大、感应有多大,跟一个没有这样一个渐次过程的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人,到庙里参加了一两次活动、法会,没什么感应,没什么佛法,没什么体会。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狂妄心、散乱心,还没 有认识到烦恼的问题,所以不行。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二首是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荒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撩天鼻孔怎藏他?

  第三颂: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第三步,牛能够被拉住了。鼻子穿上绳有什么作用呢?渐渐这牛就不会乱跑,一乱跑就把它拉回来。但是呢,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去在意,时时刻刻手要拉住这条绳子,才有办法把这只乱跑的牛制伏。你一阵子放 开了,牛依然再跑。这个就说明,我们修行佛法、用功的时候,一点也不能松懈,必须要缘到法上面,不缘到法上面,人的烦恼就要起来作祟,他没办法。

  法都是我们内在心里边的一种力量,心里边有力量才有办法让我们的烦恼止息住,心如果没有力量,烦恼就现行。就是说这个小孩子就不再牧牛了,牛一直在跑。我们一天当中的功课、定课,都是非常重要的。定课,比如我们早晚功课、五堂功课,有些人在上班,有家庭,家务很忙,有些人说这个功课很难保证。那你就不要把功课定得时间很长,做十分钟也可以,念个三皈依,念一个般若心经,五分钟、十分钟,一天两次、三次,这个肯定能够保证。在吃饭前念五分钟,或者饭后念五分钟,早晨起来念五分钟,晚上睡前再念,这肯定 是能够做到的。世间上再忙的人,不可能说:我太忙了,忙到没时间吃饭,忙到没时间上卫生间。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功课也是一样的,你必须要对治,认为它很重 要,不是说我们要有空了才去做,你不坚持固定的、定时的功课的话,这只牛根本不知道跑去哪里了,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只有到点,那个时候说:哎,现在这牛 跑去哪里了,在不在这里?你才知道自己的心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要求,我们的内心是看不住的,绝对是看不住的,我们怎么能够看得住呢?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我们发菩提心,要广行诸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也是度自己的,不是度别人的。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布施、忍辱、智慧对治贪、嗔、痴,然后精进、禅定、持戒,对治懈怠、散乱、毁犯,正因为人懈怠、散乱、贪、嗔、痴,所以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毁坏了,都毁了,都坏了,就没有善业了,所有的庄稼都被牛吃掉了。所以六度,也都是讲贪、嗔、痴、散乱、懈怠,佛法都是讲这些命题。《佛遗教经》里讲: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修行的人,要欢喜忍受恶骂之毒。什么意思?就是世间上面再违逆的语言,都能够忍受,这样的话,才是有真正的入道的智慧。那世间上面这个五浊恶世,什么人、什么事、什么话、什么语言都是会 有的,我们修行修到一定的时候,是没有嗔恚心的,忍辱度嗔恚,自己没有嗔恚心。别人恶言恶行都是他嗔恚心的表现,因为你没有嗔恚心,别人有嗔恚心,那不相 应,就相应不了,所以不会伤害到你。你一旦还有嗔恚心,还有烦恼,你就非常容易内心跟别人的烦恼相应——嗔心跟嗔心相应,贪心跟贪心相应,无明烦恼跟无明烦恼相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同行之间的相处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常常说,发生问题、发生矛盾、发生纠纷都是要在自己身上来查找原因,来认识问题,才能够死心。如果是你说他不对,他说你也不对,互道对方不对,那你的言谈词汇会导致烦恼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这就不是一个修道的基本态度。我们修道就是要去面对自己的烦恼,面对自己的问题。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三首是见牛黄鹂树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第四颂: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蘩留。

  第四步,就是说我们一直在修行,慢慢地烦恼就 开始会有转动了,这只牛也不会跑得那么厉害了,也慢慢知道主人的意思了。主人的意思就犹如我们的心,在修行时用法,它能够用到法上面。这就是说,我们的烦恼和自己内在的作意,自己都很清楚,我现在是在作意,我现在是在烦恼。烦恼的力量慢慢慢慢就比自己内在的善法欲、内在的如理作意要弱。但是这个时候,这个 童子可以把牛拴到树上去,或者将它拴到一个木桩上去,可以让它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我们在家的时候,小孩子放牛他不认真放时,他把牛捆在树上,让它吃周围的这些草,当然周围没有庄稼,它也吃不到庄稼。那这只牛,自己就能够乖乖地在这个圈子里边活动。但是还要一个人去捆这只牛的绳子,还是需要人,离不开这个小孩。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四首是得牛竭尽精神获得渠,心狂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霞深处居

  第五颂:

  绿杨阴下古溪边,

  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到第五步,就得到驯服了。得到驯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只牛就放在那里,你看草原上那些牛羊,风吹草低见牛羊,当然那里也没有庄稼,牛就到处吃草。这样的话就不需要去牵牛的鼻子,也不需要捆在树 上,自然而然地这只牛知道自己要吃什么,它要吃草,不能去吃庄稼。这就是说,我们人在修行的路上,在整个的过程中越来越调柔了,他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回归自性、回归本心,行为已经不会离谱了,这就是到第五步这样的一个程度了。慢慢让自己的烦恼能够得到制伏,慢慢这只牛自己也能够被制伏。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五首是牡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第六颂: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到第六步的时候,牛也好,人也好,就更加自如了。牧牛人根本就不用操心了,他不需要特地去作意,特地去提策,这只牛都不会有一点点的问题。比前面谈到的牛放到一定的范围里头去,放到草原里面去,功夫就更深一层了。就是放在平时的什么地方,这只牛都非常温顺,因为它已经得到驯服了。这样的话,牧牛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有任何的操心。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六首是骑牛回家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第七颂: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茸茸。

  俄凌渴饮随时过,

  石上山童睡正浓。

  到第七步的时候,就可以达到一个任运的水平。任运的水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不需要特地去提策,就如我们早上起来就知道做什么,早上起来我们要缘念、做功课,做功课完了我们要早读、过堂,过堂完了出坡,或者做什么,已经任运。任运,就是说这只牛也一样,它知道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都任运了。任运自如了,就是牛也能够任运自如,小孩也能任运自如。就是说,我们一天当中,从早到晚的用法都能够非常的自如。虽然说非常自如,能够任运而行,可是这只牛还在,也可能忽然间哪一天它又去吃庄稼去。还有牛,就是说明你的心里还是有烦恼。这个就是修行,修修修,修到哪一天就发神经了;修修修,忽然哪一天脾气又 不好了,哪一天慢心起来了,所以说还是有牛,还有烦恼。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七首是忘牛存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第八颂:

  白牛常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到第八个层次的时候,童子和牛都是虚妄的。认识到我们的作意、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正念,正念是无常的,烦恼也是无常的。就是我们的自性当中、自心当中,知道这个小孩子有时也会跑去玩,小孩有时候也靠不住,都是虚妄。牛也一样,跟小孩一样,都是虚妄。就是说我们自己虽然用功,怎么用功,怎么用功,有时候这个心还是会变的,跟这只牛是一样的,有时候是不用功的,所以就看不住了。这个就是说我们的正念、我们的作意、我们的如理也跟烦恼一样,也是妄的,也是妄心,只是好的妄心,还不是真心,不是本心。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八首是人牛俱忘:鞭锁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红炉焰上曾容雪,到此方能合正宗。

  第九颂: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第九步的时候,自我没有了。自我没有了,因为牛也是虚妄的,这个小孩也是虚妄的,那这个相就空了。相空,就犹如我们看到蓝天、白云、流水、小桥,可以看到万物。就是说牛也没有了,这个小孩也没有了,内心当中只有智慧,灵光普照,就不需要刻意去作意,也不要刻意去查找烦恼,已经完全就是智慧现前了,这个功夫就很深了,但到这个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努力的。为什么还需要努力呢?因为还没有到家,还没有成佛。所以有时候我们用功,用到自己觉得内心当中有很强的佛法的喜乐,有很强的佛法的力量,有很好的、很深的感受。如果这样的话,有一定的执著,那还不行。因为我们人还有念头存在,还有智慧的念头,还有正念存在,还有回光返照的力量存在。那么力量存在,你一旦执著,这种力量就成了烦恼,这种作用力就成了烦恼。所以一定要达到大圆镜智,一定要达到成佛,才能够不变。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九首是返本归源:返本归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第十颂:

  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舍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到第十步的时候,是大圆满,常寂光土,就是成佛的一个境界。就是能念、所念完全都空了,念头也空了,智慧的念头、烦恼的念头,能所双亡的境界,也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法,也看不到物了,大光明藏,大圆满,大菩提。

  实际上,我们修行的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大家都多多少少会有这样一点点的感受,都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因为这个《牧牛图》的颂有很多个版本,就讲它的大意。只要心里想着有牛就不对,要么你就好好去看着这只牛。我们讲:你这个人很牛!那你就会有问题。你不要觉得自己很牛,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牛,那你这只牛就是烦恼。不能牛,也不能有牛气,牛的脾气也不行。所以我们要慢慢去体会佛法的功德、三宝的功德,对佛果有广大的胜解、希求,这样我们才能够远离魔业、远离违缘、得到顺缘。

  对照廓庵师远禅师的牧牛十颂,第十首是入廛垂手: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妙诀,直教枯木放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