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书画艺术”首期研习班顺利结业

编辑:两车 日期:2023-06-09 16:21


清风伴明月,蛙鸣作管弦。时值孟夏,“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书画艺术”首期研习班的30多位学员相聚在灵隐寺云中轩,参加云林书院举办的结业茶会活动。



“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研习班是云林书院针对“佛教文化与艺术”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化分类整理,推出的主题系列课程。本次研习班历时8个月,共12次课,学员们与智永、贯休、怀素、八大这些高僧在时空中偶遇,与董其昌、弘一这些艺术大家共同遨游书画世界。


虽然因为疫情原因,经历了停课又再复课,最终仍有45位学员坚持到课并完成了全部内容的修习,云林书院及三位授课老师卢家华、苏雪峰、高阳为他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结业茶会上,研习班部分学员展示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习作,这些作品或临摹牧溪六柿图,或临摹智永千字文或自行创作花鸟山水小品,授课老师们一一做了点评,并勉励大家结业后也需要继续勤加练习,这样才能够深入感受高僧禅画笔墨的意韵。



在师生共创环节,研习班三位老师分别与学员们现场创作了花鸟、山水和书法作品。


▲云林书院朱素英老师为研习班优秀学员颁奖


作为佛教文化和书画艺术的普及型讲座课程,研习班也有众多学员并无书画基础,但是他们仍积极通过文字记述了自己学习中的研究和感悟,从笔墨丹青中体味禅机,从佛教艺术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书画为媒,以茶结缘,一期研习班的结业是结束,亦是新的开始,书院将继续推出佛教文化主题系列研习班课程,敬请关注。


研习班学员体悟节选

  • 王宇   “牧溪禅宗画的禅宗美学意蕴研究 ——以牧溪的《六柿图》为例”


诚如陈子庄所言:“意趣不仅在笔墨内,而且要超乎笔墨之外。笔墨之内是有穷尽的, 笔墨之外则是无穷尽的。”通过对牧溪的禅宗画《六柿图》进行鉴赏,不难看出,禅宗画笔法简淡随性,画风言简意赅,追求内在精神境界,作品往往透出深遂、宁静的意味,散发出颇多耐人寻味的禅意。


佛家讲参禅,使精神反观自身,欣赏禅宗画恰是一条明心见性的绝佳途径,如宗白华先 生所说:“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 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 章忆杭    “研习班心得体会”


回首这半年来,没敢错过一次课程,一是珍惜云林书院给的这次宝贵的机会,虽然身无笔墨之长处,但是能和各位老师一起上课学习,一起临摹鉴赏,何其有幸,更不必说因艺术探讨带来的职业、背景、年龄的消融的纯粹快乐;二是因为夜色中的灵隐更多了一些慰藉人心的清幽禅意。每每沿着石板路夜访灵隐,不同于平日的熙熙攘攘,只见月光如水,四周一片寂寥,远处山影墨墨,近处鸣虫唧唧,徒步前进的路程正适合放空工作生活中的琐碎和焦躁,回归质朴自然,再去千年古刹中,与历史,与艺术相会。


书者无言,丹之无语。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者对于人生,对于生命感悟的表达。个体在历史的广阔中不过是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而我们有幸可以在艺术长河中,取一瓢水,体味生命的无限,充盈自己的内心。而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多体会,多感悟,勤学苦练,才是唯一途径。



  • 于汕    “中国禅意画中的心灵表达”


中国禅意画中的心灵表达,既不是西方美术中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所尽的世界做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或者更倾向于的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他所启示的世界是寂静的,因为顺应着自然法则所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二为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这也成就了大抵多数中国文人画士所追求的天人为一的最高境界。


同样,画作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是象征着沉落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印证了禅意中的“一花一叶一世界,一草一木一浮生”。



  • 李辰孜   “研习班心得体会”


每节课的最后老师们都会给我们进行书画的示范。在了解理论之后,实际操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大概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知行合一的一种体现。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对书画的了解又增进了。看到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作品,感受到他人的优秀,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也是一种缘分。非常享受这段学习时光。


往期课程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