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法会|华严三圣是哪三位?

编辑:两车 日期:2025-07-21

很多朋友来到灵隐寺,出于对佛法的恭敬,都会逐个殿堂进行参拜,并且一直坚持到处于寺院中轴线上最高处的华严殿。所谓华严殿,顾名思义,就是供奉“华严三圣”的殿堂: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往往双手结毗卢印于胸前,跏趺坐于千叶宝莲之上,左右则是文殊、普贤二菩萨。这样的组合不仅供奉于寺院殿堂,在很多石窟造像中也十分常见,例如灵隐寺外的飞来峰石刻就有多处华严三圣的造像。他们究竟是谁?又为什么常常一起出现呢?

要说清楚毗卢遮那佛是谁,首先需要明白佛的三身。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他出生于古印度,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终在八十岁时于娑罗双树间示现涅槃。但需要说明的是,释迦牟尼佛只是佛陀的化身,佛有法、报、化三身:

  •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是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理体。

  • 报身是诸佛福慧功德圆满时所显现的受用身,唯有分破无明、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见到。

  • 化身又名应化身,是佛为了救度众生而变化应现之身,能够随机应现,化导群迷。


若以譬喻来说明报身和化身的关系,则报身如空中之月,化身如水中月影,既然千江有水千江月,所以化身也称千百亿化身。虽有三身,却是一体无别的,一旦证得觉性即能成就三身。


具体到作为化身的释迦牟尼佛,相应的还有法身毗卢遮那佛和报身卢舍那佛。毗卢遮那含义为遍一切处,卢舍那的含义为光明遍照。无论是遍一切处,还是光明遍照,都包含着周遍一切、无所不照的含义。在《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即是卢舍那佛,二者只是翻译的不同。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整个华藏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飞禽走兽、春兰秋菊,一切现象都是佛体,一切声音都是佛法的狮子吼,一切诸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

毗卢遮那佛的左胁侍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一般手执如意;右胁侍是以行愿闻名的普贤菩萨,一般手执莲花。文殊菩萨主智门,象征智、慧、证;普贤菩萨主理门,象征理、定、行。左智右理两者并重行菩萨道,才能抵达毗卢遮那佛理智、定慧、行证的圆满无缺。


因为佛果不可说,所以《华严经》以文殊、普贤二菩萨为说主。经中二位菩萨出现的先后,通常是由文殊菩萨先请法,普贤菩萨最后才现身。能信的深心为文殊,所信的法界为普贤。文殊劝修,能成法身本智;普贤大行,能成差别智行德,故以文殊、普贤配合毗卢遮那佛为华严三圣,表示佛陀的教法不仅以智慧为先导,还要修学种种法门,踏实行持,唯有解行并进、定慧双修,方能收获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