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清明的思念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4-26

  编者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叙述一段段往事。在杭州灵隐寺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您一定会许多收获。请你一起来抒写"我与灵隐的故事"。
 
  由杭州灵隐寺、都市快报社联合主办,杭州风行视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影像·记忆·感恩杭州——我与灵隐"征稿活动正在进行中。许多民众积极投稿。他们用照片、故事来讲述自己眼里的灵隐。今天起微信将陆续刊登来稿。



  每次路过杭州灵隐寺的双石塔,外婆的音容笑貌,情难自抑地在我脑海中浮现,她仿佛还朝我挥挥手,含着笑说道:"你们顾自己忙吧,我一切都好"。
 
  去年的6月,我幸福地带着外婆和父母在杭州灵隐寺的古塔前留下一张合影。这是我们祖孙三代相隔四十五年的又一次合影。可是,才不过八个月,外婆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四人共处的时间永远的定格了,再也回不去了。
 
  清明渐至,每每想起我的外婆,思念的泪水总会无声地从脸颊滚落。勤俭善良,从容淡定,坚强乐观的外婆,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为我的每一次前行照亮方向,增添无穷动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慈祥宁静的笑容永远镌刻在了我心里。我相信外婆一定化成了那颗最闪亮的星星,在遥远的天际守护着人世间的亲人们,用她的方式向我们问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父母的相册里翻到了一张珍藏很久、黑白泛黄的照片。这张照片是七十年代初在杭州灵隐寺拍的。照片里的我才5个月大,被抱在怀里。外婆和父母是那么的年轻。得此照片,我如获至宝。之后,我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有机会带他们去灵隐寺故地重游。


 

  2018年6月,终于了了心愿。灵隐寺的古塔边再次留下了我们祖孙三代的身影。两張照片整整隔了45年。
 
  为了拍好这张照片,父亲特意穿上了他部队转业回来一直珍藏了几十年的军装,母亲为他熨平了衣服,郑重地别上了帽徽和军领。

  看着这两张照片,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时光深处的心跳。一样的古塔,一样的四个人,可照片里的光阴,却在柴米油盐的馨香中,流转了四十五年。只有背景里的千年古塔,不管岁月流逝,依然巍然屹立,沉淀的是虔诚,静默的是岁月与沧桑,守候的是信念。



  我母亲是小学老师。我父亲是外婆的得意女婿,他是一名转业军人。外婆对军人有一种特别的喜欢与信任。据说当时提亲时得知父亲是军人,连家里什么条件都没问就答应了。
 
  1973年的5月1日,年轻的父亲利用部队难得的探亲机会,带着我和母亲、外婆专程带到了灵隐寺。外婆是虔诚的佛教徒,灵隐寺是她朝思暮想的朝圣之地。这张珍贵的照片,使我从此与灵隐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父母和外婆于永福寺合影
 
  四十五年的时光,外婆己九十高龄,父母也老了,我也已人到中年。岁月匆匆,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生活,像流水般绵延的日子,伴随着我们祖孙三代的一切过往,诠释着我们血肉相连生命的延续。我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都变成了父母的满脸皱纹,变成了外婆的白发苍苍。
 
  一寸一寸的光阴,深深藏进了这两张以生命为底色的照片里,任由日子浓墨淡彩地烟然。只要有父母、有外婆在的地方,才是我身心相念的故乡。



  因为有了这一份佛缘,我转转到了灵隐寺工作,时时穿梭于佛光下的古塔宝殿之间。今夜,灵隐寺的钟声依旧悠扬,天上人间共一片祥和平安。我知道,如此美好的光阴,又会被我藏进这两张十分朴素却又无比珍贵的照片里。净土净心,一切安好。





供稿|王华
摄影|王华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