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家里的小阁楼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5-11

 

  编者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叙述一段段往事。在杭州灵隐寺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您一定会许多收获。请你一起来抒写"我与灵隐的故事"。图片和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

  来稿请投邮箱:1723693775@qq.com。
 
  由杭州灵隐寺、都市快报社联合主办,杭州风行视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影像·记忆·感恩杭州——我与灵隐"征稿活动正在进行中,许多民众积极投稿。他们用照片、故事来讲述自己眼里的灵隐。
今天刊登杭州叶小莺的投稿——"家里的小阁楼"。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是苏州和杭州的风景美若天上的仙境。杭州不仅有西湖,更有近1700年历史的灵隐寺以及传说中不知从哪儿飞来的飞来峰。

  飞来峰和灵隐寺是杭州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佛教圣地。灵隐寺大雄宝殿内24.8米高的释加牟尼像举世闻名。我家几代信佛教,与灵隐寺有一段殊胜的缘分。


我家珍藏的老照片

  听说灵隐寺在征集故事,我整理家里珍藏的老照片,偶然发现一张母亲的照片。照片拍摄于1975年的夏天,距今已经四十四年了。由于拍摄的年代久远,照片已经模糊不清,但仔细看一下,仍然可以看到上面写着雲林禅寺几个字。


 
  记得1975年夏末初秋,我在余杭教书,母亲从金华老家坐了四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看我。笫二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陪母亲去灵隐寺上香礼佛。在灵隐天王殿前,用照相机为母亲摄下这张照片。由于拍摄技术欠佳,照片的角度没有摆好,但母亲看了照片仍然很开心。



  母亲不识字,学习念经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也许是佛陀的感召力,她竟也学会念《大悲咒》《心经》。每念一遍,便在纸上点一个红点,以此来记数。念满一千遍,把这张纸在佛前烧了。她为了多念经,每天早上都在四五点起床念经。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那段时间,是不容许念经的。为此,家里专门搭了一个小阁楼,母亲便躲在阁楼里念经。夏天小阁楼又闷又热,而且没有电风扇,信念支撑着母亲一直坚持念经。
 

  母亲是吃常素的,一年365天早起礼佛做功课,日日诵经,餐餐吃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每人每月仅有四两菜油可以供应。全家人为了支持母亲吃素,把菜油留给母亲吃。为了不犯戒,家里有两口锅,两个锅盖,二把菜刀。烧素菜用一囗锅,烧荤菜用另一口锅。切素菜用一把刀,切荤菜用一把刀决,两把刀不能混淆。在家居士吃素极其不容易,是需要得到家里人的支持。
 
  去灵隐拜佛,是母亲多年的愿望。那天,母亲起得特别早,沐浴更衣带上香烛赶往灵隐。母亲在每座佛前顶礼膜拜,在大雄宝殿释加牟尼佛像前磕头跪拜。飞来峰上的每个石雕佛像前,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灵隐寺的一草一木,每一尊菩萨都在笑迎这位虔诚的佛弟子。



  这天,母亲十分开心,忘却了旅途的疲劳,她的心在此刻找到了归宿。这是母亲一生中唯一一次到灵隐寺。
 
  目前,我已定居在杭州,每逄初一、十五,我都会去灵隐寺礼佛。去年,我还在灵隐做了一次志愿者。可惜,母亲己于1984年病逝,我再也不能陪母亲再去灵隐寺。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母亲敬佛,善良,慈悲的美德,已传承给我。
——杭州 叶小莺



★ 往期回顾 ★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灵隐听雨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时的乳牙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清明的思念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子与邻家女孩的合影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求子如愿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感悟清凉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告慰奶奶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大辫子阿姨你在哪里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祖上太爷爷捐赠的匾额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妈妈带回的葫芦型水壶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渺渺空烟渡远钟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父母的爱情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再逢灵隐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感恩弥勒菩萨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驻足云林的怀念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的一次冲动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洗尽铅华 与时俱进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找到了回家的路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广结善缘 海众安和



编辑 |慈宏
责编  | 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