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素食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之典籍记载,其不仅出于饮食习惯,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和宗教内涵。儒家之仁爱理念与道家之清静无为思想,均构成了早期素食观念之思想基石。尤其是佛教传入后,梁武帝根据禁戒杀生的教义,诏令全国僧尼戒酒茹素,清净口业,素食逐渐被佛教僧众奉为日常生活的“毗尼日用”,并在佛门广泛传播。时至今日,食素、独身、僧装,仍为汉传佛教僧团严格恪守的丛林规矩。
佛教倡导素食之理念,缘起于慈悲之心,植根于因果之理,体现于清净之行。佛教视众生平等,皆具佛性,故不可为一己口腹之欲而杀生害命。佛教之慈悲不仅限于人类,更推及宇宙万物,倡导“无 缘大慈、同体大悲”之精神,践行茹素,善待一切有情众生,报众生恩以及普度众生之情怀。
素食文化的弘扬,恰似一股清泉,滋养着人们心中对“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理解。人类和任何其他物种一样,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也不可能绝对主宰其他生命。在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护生持素作为佛教“缘起共生”生命观的深刻实践,其关乎着人类未来命运,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深远意义。
杭州百姓自古就与吃素颇有渊源,《梦粱录》记载 :“又有专卖素食分茶,不误斋戒。”南宋林洪的著作《山家清供》也以蔬食为主。今天《灵隐清供》一书的问世,无疑为杭州乃至浙江素食文化增添了一抹色彩。“灵隐清供”是指灵隐寺待客时所用的清淡田蔬,不仅表达了寺院对清淡菜蔬的推崇,而且体现了寺院追求“清”“雅”的饮食美学。
本书精心收录了一百零八道素食佳肴,无论是选材还是取名都经过细细揣摩、引经据典,讲求“就地取材、时令新鲜、精心烹制”,追求“色、香、味、意、形”的完美融合。同时,本书又系统地将素食分为凉菜、热菜、汤类、主食、甜品、点心等六大类,其中“热菜”部分根据四季变换,进行精心排布,凸显了顺应时令、健康饮食的理念。书中详尽记载了每道素食的所需食材及制作步骤,并辅以精美的图片,全方位展现菜品之色、香、味俱佳的特点。
本书展示的每一道菜品均蕴含着灵隐寺对素食的匠心独运与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深刻体现着佛教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与尊重。我们希望读者朋友们翻开书页,能够品读灵隐素食之美味,体验山泉林间之清幽,感悟佛法真谛之慈悲。当合上书本之时,那份超脱尘世的淡然与自在,能够依旧萦绕心头,犹如修行之人,具足正念,以慈悲为怀,拥抱这个世界;以智慧为舵,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与挑战。是为序。
灵隐光泉
甲辰年 荷月 于卧霞山房
(本文为《灵隐清供》一书序文。“灵隐清供”指的是灵隐寺待客时所用的清淡田蔬,不仅表达了寺院对清淡菜蔬的推崇,也体现了佛教清雅的饮食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