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逆行度生”思想

编辑:慧容 日期:2018-12-20 14:05

   善财童子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菩萨、天神、人。

  "人"跃居于与菩萨、天神同等地位,是《华严经》的突出之处。尤其是这些"人善知识"人数高达三十五位,占了三分之二,寓意颇深。 最常被议论的是示显为艳女婆须蜜、暴君无厌足、婆罗门胜热、婆罗门最寂静、外道遍行五人。他们五人的"负面形象",在经文中出现,耐人寻味。

  佛陀时代的修行团体,倡导持戒与梵行,绝对禁止五逆十恶等邪行,以反外道、婆罗门,杜绝不正当的苦行著称。上述几位善知识,与传统认知大相迳庭,后世多以"逆行度生"、"逆行权现"解释。

  "逆行度生"是说:众生业障深重、难以调伏,为了降低造业者的抗拒,菩萨或示现、或权现各种身分,运用各种手段,引导众生趋入佛道。菩萨以般若智为引导、以清净慧为依归,故而"外现众生相,实为菩萨行",此即方便善巧、权化示现之意。 "逆行度生"思想,在佛教其他经论中,也常常出现。

  《维摩诘经》"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大智度论》"若于贪瞋痴分别计度者,此人去佛甚远";天台宗智顗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华严宗澄观云:"在欲行禅,有大悲故;处染利他,有大智故"。这些皆是"逆行度生"思想的诠释。《入法界品》中把这些受争议人物当作善知识,具有震撼效果。

  染与净并非对立。正如烦恼与菩提、明与无明、戒定慧与贪瞋痴,皆非相反,它们具有圆融不二、相即相入的意义。大乘佛教藉由菩萨行所延伸,最终以度化众生为目的。

编辑|妙莲
责编|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