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 | 不会处会取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7-11 16:18

 

  永明延寿是杭州人,从小便归心佛乘,成年之后不茹荤腥,日唯一食。延寿对《法华经》尤有精湛的研究,其实他阅读此经不过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由于天资聪敏,他能把它流利地背诵下来。



  据说他讲经的时候,感动得羊群都驯服地跪下静静谛听。二十八岁那年,延寿拜翠岩禅师为师在龙册寺静心习禅,衣不缯犷,食无重味,布衣粗食,聊以度日。不久延寿前往天台山天柱山峰九旬习定,据说曾有飞鸟筑巢于其衣褶之中而不为所觉。此后延寿又拜谒了德韶国师,一见之下,国师对延寿甚为器重,于是密授玄旨,并鼓励他说:"你将来一定会有大兴佛事之日。"



  延寿一开始是在雪窦寺开堂讲法。雪窦山上有千尺飞瀑、万仞奇岩,修禅的环境甚为幽远。延寿曾有一偈描述他住持此山时的情景: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他入居灵隐山新寺为第一世。第二年至永明大道场(净慈寺),听法之人达二千之众。延寿宣道讲法大体上只是在进一步发挥法眼禅师心是一切,不假外求的理论,接引弟子的方式也采用的是常见的那些路数。

  有僧人问:"什么是永明妙旨?"延寿回答说,你听我一偈。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僧人又问:"弟子在永明学禅也有些时日了,为什么对永明家风还是不甚明了?""你就是要在‘不会’的地方去体会。"

  "不会处会取"就是要在破除心执我执、去识见绝思虑的虚空心态下体悟自性的存在。


 
  "不明白的地方又怎样去体会?""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红尘。"永明延寿的意思是说:你一旦有了"如何会"的机心妄念,就势必会把自己推到"不会"的绝境。

  僧人问永明延寿禅师:"学人久在永明,为什么不会永明家风?"永明要他从"不会处会取",僧人再问:"不会处如何会?"永明答:"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红尘。"

  这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写照。很多人认为开悟的境界一定非常深奥、非常玄妙,其实不然。如果能够把追求心、厌离心以及忧愁和期待等的念头放下,那就是悟境。



  本则公案里的出家人投在永明座下已经很久了,但仍不知永明所传的悟境、禅法是什么。永明说:"既然不能体会,那你不要体会就是了。"出家人还是不懂:"不体会又怎么会呢?"永明已经告诉他,无从体会处就是悟境,不要追求体会。没想到他还是穷追不舍。永明只好说:"我跟你谈话是对牛弹琴,好比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红尘。"牛胎不可能生小象,大海不可能扬灰尘,你一再这么问,等于没事当有事。听着!你想要体会的东西一如"龟毛兔角",根本不存在,放下执着便是。你如果仍然不懂,我再告诉你:"牛胎生象子。"你想有这种事吗?

  弟子又问:"成佛成祖也超脱不出,六道轮回也超脱不出,请问是在哪一点上超脱不出?""就是在你老是问来问去这一点上超脱不出。"

  "如何受持?""想要受持的人,得努力用眼睛去听!"
  这类打通五官之感的话头在禅师讲法或禅僧互斗机锋时时常出现,这很有些像现代修辞学所说的"通感"。


 
  永明延寿如此接人也有家学渊源,法眼宗师本人就擅于此道:
  有弟子问法眼:"经常听人讲‘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到底什么是‘眼不见色尘’?""就是用耳朵去见。"

  "‘意不知诸法’又作何解释?""就是用眼睛去知!"

  那弟子若有所悟地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使见闻路绝、声色喧然",确乎是禅人打通五官、超绝六识的用意所在,只是弟子把这句话明明白白地讲出来,不免流于识见,因而招致法眼的责备。



  永明延寿是禅宗史上极有名气的人物。他在永明寺讲法凡十五年,先后度得弟子一千七百多人,开宝七年入天台山度戒达一万多人。



  延寿著有《宗镜录》一百卷,是禅宗史上重要著作,此外还有诗偈赋咏几千万言,广泛流传于海外。高丽国王对延寿的言教心悦诚服,曾派使送书叙弟子之礼,并奉赠金线织成的袈裟、紫水金珠等宝物。延寿门下曾出过三十六位高丽僧人,这些人回国以后都各化一方,使永明延寿的言教在海外得以持久的影响。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