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十回向与回向的重点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7-12 09:24

   菩萨修学阶梯,是菩萨修行的路线图,《华严经》正宗分的各卷都说明此内容,分为七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一个有心要修学的人,一定要懂得迈向未知,向那个不可知的境界去挑战。你要懂得双回向的意义。十回向所展现的就是有你不能体会的那种领域,你看他是往前走,其实他往后走,因为他两方面同时进行。你看他是往后走,他其实往前走。修行总体的运作不是一般人体会得到,必须修行到双回向时才能体会得到。

  圆瑛大师说:回向十位,回佛事而向佛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心即真如,具足佛道众生,《华严》回向,即是发愿。圭峰大师云:回向不出三处:一回向真如,二回向佛道,三回向众生。经文简略,各有隐显。如众生显,余二则隐,佛道真如,隐显亦然。显者,正当发挥;隐者,亦以意含,非全无也。故此经与《华严》文虽不类,而旨无不合也。此位菩萨,以前十行,涉俗心多,今以愿济行;若有行无愿,行不究竟。阿难!是已修十行之善男子,自初行至八行,显同显异,现界现尘,则其神通,已满足矣!  八行种种究竟,九行成佛轨则,已成佛事矣!十行清净无漏,则藏性之体,已纯洁矣!一真无为,则藏性之用,已精真矣!远诸留患:是总摄十行。以十行既备,圆成双超空有之行,界内不为著有留患,界外不为滞空留患,亦即双超世出世间也。以上皆属前文,此下方成本位。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者:以其正当度生时,即灭除度生之相,此即双超空有之中道。正当度生时,此不落于空;灭除度相,此不著于有;正同《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义。应无所住,即不住一切相,此灭除度相也;而生修行度生之心,此当度众生也。夫既度尽众生,不取度生之相,如《正脉》所云:回有为行,入无为心,是回入真因也;背生死途,向涅槃路,是趋向真果也。二句各说,同成趣真之意。 《宝镜疏》云:度生之法,须识即相离相,中道妙义。不落二边,方为可耳。由其即相故,当度众生;以其离相故,须除度相;以其回无为心,则不著离相而落空,故能救护众生;以其向涅槃路,则不著即相而滞有,故能离众生相。此则第一、即相离相,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

  《宝箧经》云:"文殊师利,譬如林木枝叶繁茂,皆因四大而得生长。文殊师利,如是菩萨以种种门集诸善根,一切皆摄在菩提心,于一切智回向菩提以为增长。"

  《华严经十回向品》中说:"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

  佛在《修行本起经》上说:"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凡人,初求佛道以来,精神受形,周遍五道,一身死坏,复受一身,生死无量,譬喻尽天下草木,斩以为筹,计吾故身,不能数矣!夫极天地之始终,谓之一劫,而我更天地成坏者,不可称载也!所以感伤世间贪意,长流没于爱欲之海,吾独欲反其原故,自勉而特出,是以世世勤苦,不以为劳,虚心乐静,无为无欲,损己布施,至诚守戒,谦卑忍辱,勇猛精进,一心思微,学圣智慧,仁活天下,悲穷伤厄,慰沃忧戚,育养众生,救济苦人,承事诸佛,别觉真人,功勋累积,不可得记。"


  回向最重要的是悲智兼修,心要广大,不能自私,不能处处为我。自己在修行中积累的功德、培养的善根要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真如境界。

十项回向重点
 
  一是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不占为私有,布施给别人,这叫法布施,以法施人。

  二是回俗向真(回事向理),就是修行的目的要达到真如境界,要像佛一样契证真如,达到一真法界,常住不变。

  三是回因向果,修习善法的因,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有这个远大的、崇高的志向,不是修来世,不是人天果报,而是无上菩提。

  回向共有十项,《华严经·十回向品》是正说十相名的,一是救生离相回向,二是不坏回向,三是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坚固回向,七等顺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第一 救生离相回向
 
  救生就是我们的心,处处要想到众生,想到众生的苦难,不离众生,要救度众生,必须要以大悲为根本,广行济度,在广行济度中,有功而不自居为功,有德而不自居为德,心无所住,这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同时必定要有大悲心。悲智兼运,就包括四无量心、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见善随喜,平等施舍,叫慈悲喜舍,这个心很广大,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叫无量心。我在读《大般若经》的时候,看到佛在此经中赞扬四无量心,心无量!行无量!功德无量!能够修此四无量心,可以降天魔,伏妖怪,除灾害。所以修此四无量心,在修学菩萨行中很重要,大悲广济,大智无住。

第二 不坏回向
 
  对于三宝功德应该扎根信仰,坚定不移,不要破坏,若失掉对三宝的信仰,断了善根只有下堕,要自己和他人都不断善根。

第三 等一切佛回向
 
  这就是《普贤行愿品》中的常随佛学,我虽然未成佛,但是我要向佛学习,我的行动,等同佛行,不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是怎样修的,我就怎样修,所以叫等一切佛回向。

第四 至一切处回向
 
  就是心胸要广大,我的礼拜供养不是一个佛,而是十方诸佛、法界诸佛。至一切处,就是到一切十方世界三宝之前修供养,饶益众生,为众生谋利益,叫至一切处,这就是悲愿广大。

第五 无尽功德藏回向
 
  就是境界无量,功德无量,果报无量,不离众生,广修善根。"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真心奉献给尘尘刹刹的境界、尘尘刹刹的众生,这就有无尽的功德。我的身体存在,是为贡献三宝而存在,为救度众生而存在,不是为我自己。所以《华严经·法界观》的中心,要处处想到众生,众生中有我,我与众生打成一片,如此,无尽的地方,无尽的众生,无尽的功德,成了无尽的宝藏,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不是世间上金银财宝的财富。

第六 随顺坚固回向
 
  什么要坚固呢,善行要坚固,悲智要坚固,六度要坚固,不能有一点动摇,像金刚一样的不坏。

第七 等顺众生回向
 
  等顺就是以平等心随顺众生,破除一切执著,铲除一切障碍,消除一切相的分别,平等平等,随顺饶益。

第八 真如相回向
 
  就是说回向要顺于真如,修慈悲行,在修行中要无住生心,不要有所住相,就达到与真如境界相合。

第九 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既不住,也没有缠缚,既不住于相,也不住于见。在修行中,不为名利,不为自己,专利他人,这样就住于无缚,有住就有缚,缚就是束缚你,无住就无缚。

第十 法界无量回向
 
  定心纯净,远离垢秽,以法施、清净心施于众生,心胸广大,等同虚空,周遍法界。总之,要心胸广大,修悲,修智,修行,其中真俗并融,悲智兼运,普周法界。



  十回向中,每一个回向分为入心、住心、满心。从你发起心以后,最初叫入心,进入心的境界了,入心以后就是住心,就是安住于一段时间,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就是满心,就是说这心已经要圆满了,要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了。

  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在菩萨的阶梯上都是属于资粮位,即准备成佛的资粮,这叫顺解脱分。什么叫顺解脱分?就是能够如此行持,就顺于涅槃菩提的道路,是在走解脱的道路,而不是世俗的道路。



  修学佛道的人每天都离不开回向。但是回向却有很深的内涵,如何回向才能"少善根引无量果"?是偏?是直?是缺?是圆?值得很好的研究和思维。

  很多人烧香、拜佛、供养等等善行,只为了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升官发财等现世的安乐,或者希求来世能够大富大贵、升天享福。这些都是和信佛、学佛的目标相违背的,因为和真正的解脱背道而驰,都是集谛所摄轮回的因。

  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爬到了危险的山崖,看到一个很诱人的水果,于是他右手抓着一把草,左手开始吃水果,这时黑白老鼠爬了过来,一根一根的啃吃着他右手上草,他知道却不理会,仍然继续吃水果。这把草比喻我们的生命,黑白老鼠比喻白天和黑夜的12小时,吃水果比喻对现世的贪着。因为一时的快乐,却忘记掉落山崖的巨大痛苦。

  正如《华严经十回向品》上所说,菩萨深知世间五欲和三有之乐的过患,所以发大心,利益救拔一切众生。"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诃,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鬪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着五欲所致。耽着五欲,远离诸佛,障碍生天,何况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味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众生诸苦羂索,令得解脱。"

  《德育古鉴》上讲到明朝一个叫邹子尹的人,平生勤行善果,救济别人、帮助别人的好事举不胜举。后来大病,梦到自己到了地狱被审问,他很不服气,冥吏打开善恶簿给他看,刚一打开就见到"名利"两个大字,原来他一生做的好事,都是为了名利,特别为利的最多,他很愧疚地承认了。醒过来以后,对身边的一个僧人说:"拜托您替我告诉我的亲朋好友,做善事的时候,心态一定要清净,不可为名图利。"之后,他过了五天就死了。因为没有回向或回向有漏的人天福报,变成了"三世怨",堕落受苦,想想真的太可惜啊!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