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 | 切忌从他觅③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7-19 16:53

 

《良价逢渠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良价作这首偈子时,云岩禅师已经迁化了。没多长时间,云岩寺供养师父的遗像,有僧指着遗像问良价:"先师当初说‘只这是’莫非就是这个吗?"

  良价答:"是"。

  "什么意思呢?"僧问。

  "当时我几乎错会了先师的真意。"

  良价这是对"切忌从他觅"那首偈子的自省。水中的影子只是轮廓,是共相,"这个"中还应有属于像的主人公的细部的真实,即殊相的东西。共相、殊相才构成"即事而真"的具体"这个"。

  当时水中见影作偈子时理解的虽大体不差,但今天见了遗像,才彻底理解了老师当时说"只这个"时的含义。



  "那先师还知有吗?"

  "有":有三义"三世实有,因缘假有,胜义妙有。在此当是后两义。

  良价说:"若是不知有,怎么会那样说呢?"意思是云岩知有。

  话刚说完马上又补上另一句"若知有,又怎么肯那么说呢?"

  前后两句话听起来矛盾,但有而非有,空而非无,正是禅宗妙谛的殊胜处。对事物即使是胜义有也须以中观看,不可拘泥固执,所以"只是这"非有而有,非无而无。



  后来洞山在云岩师父的忌日设斋,僧人问他:"和尚在云岩处得到过什么指点?"

  "虽在云岩处呆过,但从未蒙什么指示。"洞山说。

  "既然没有受过什么指点,又设斋作什么呢?"僧又问。

  "怎肯违背他呢?"洞山说。

  僧听洞山这样说,便又换了个问法,说:"和尚最初是见的南泉禅师,为什么却要给云岩设斋呢?"

  "设斋"表明的是弟子法嗣身份。

  洞山回答:"我不是重先师道德佛法,我重的是他不为我说破。"

  "那和尚为先师设斋,是不是完全赞同先师呢?"僧问。

  "半赞同半不赞同。"洞山回答。

  "为什么不完全赞同呢?"僧问。

  "若是全赞同,就辜负先师了!"洞山说。



智与师齐,减师之半;
智过于师,方堪传授。

  洞山良价禅师圆寂于咸通十年(869),春秋六十三岁。他的入灭极富戏剧性,体现了禅者在生死面前的大自在。



  良价禅师入灭前,曾向徒众示疾。时有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

  师曰:"有。"

  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

  师曰:"老僧看他有分。"

  曰:"未审和尚如何看他?"

  师曰:"老僧看时,不见有病。"

  师乃问僧:"离此壳漏子,向甚么处与吾相见?"

  僧无对。于是良价禅师便示颂曰: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说完偈子,良价禅师便命弟子帮助他剃发、澡身、披衣、然后鸣钟集众,登座告别,俨然而化。

  大众久立,见师不语,始知良价禅师已去。一时恸悲号哭,过了好几个时辰,也停不下来。

  良价禅师忽然睁开眼睛,呵斥大众道:"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

  于是便命令主事操办愚痴斋。众人因恋慕良价禅师,希望他能多活一段时间,故意拖延时间。这样过了七天,斋食方准备完毕。

  那天,良价禅师亦随众用斋。斋毕,良价禅师示众道:"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

  说完便归丈室,端坐长往。后谥悟本禅师。时人亦称之为"问杀首座价",盖其机锋峻辩,令人无处回避。



●参禅 | 切忌从他觅②
●参禅 | 切忌从他觅①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