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接触过佛教典籍的人,对尊者阿难的名号一定不会感到陌生。释迦牟尼佛说法时,经常会提到阿难的名字,甚至可以说,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阿难的身影无处不在。不仅如此,在《大藏经》中,至少可以搜索到包括《佛说阿难同学经》《佛说阿难分别经》《佛说阿难问事经》等十部佛陀专门为阿难说法的经典。既然阿难与佛陀的关系如此亲密,按理说,在佛陀的诸大弟子当中,以多闻第一著称的阿难一定是最先成就道果的,但事实恰恰相反,阿难成道却比较晚。这是为什么呢?此事说来话长。
在古印度时期,曾经有一位转轮圣王,名叫师子颊。这们转轮圣王有四子一女,长子名叫净饭,次子名叫白饭,三子名叫斛饭,四子名叫甘露饭,女儿名叫甘露味。
净饭王有二子:悉达陀(佛)、难陀。
白饭王有二子:跋提、提沙。
斛饭王有二子:提婆达多、阿难。
甘露饭王有二子:摩诃男、阿泥卢豆。
甘露味女有一子:施婆罗。
净饭王之子悉达陀长大之后,曾以太子身份与邻国公主耶输陀罗成婚,于十九岁出家求道,在沤楼鞞罗国中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示现六年苦修。净饭王爱子情切,不知儿子是否得道,是否生病,是否已经不在人世,所以常常派人前去探望悉达陀。使臣回来后向净饭王禀告说:"菩萨只剩下皮骨相连,生命已经极其微弱!要么是今天,要么是明天,看来是不久于人世了。"听到这样的消息,净饭王无比愁苦,心想:"我的儿子啊,既不肯做转轮王,又作不成佛,这是何等的凄苦,难道就这样无得而终了吗!"
这个时候,悉达陀菩萨离开了苦行之处,食得牧羊女所施乳糜,身体恢复如初,又在居连禅河中洗浴,重新回到菩提树下,暗自发下誓言:"如果不坐破这跏趺座,成就一切种智,我誓不起身!"这时,魔王率领十八亿魔众来到菩提树下,要与悉达陀菩萨一决高下,结果,悉达陀菩萨以大智慧力大破魔军。魔王见难敌菩萨神力,无奈退却,却想到:"既然我打不过你,我就让你的父亲苦恼!"于是,魔王来到净饭王王宫,对净饭王说道:"你的儿子悉达陀已经于今天后半夜死了!"听到这个消息,净饭王从床上跌落在地,万分悲伤,痛哭嚎啕。
菩提树神见悉达陀菩萨已经得道成佛,心中欢喜无比,手持曼陀罗花来到净饭王王宫报告喜讯说:"汝子已得道,魔众已破散;光明如日出,普照十方土!"
净饭王听菩提树神所说,却满怀疑惑地问道:"之前有天人来告诉我,说我的儿子已经死了,你现在来说他大败魔军,成就了佛果,这两者前后矛盾,我应当听信谁的话呢?"
树神说:"之前来的人说你的儿子死了,一定是魔王因嫉妒佛陀而来使诈。现在,诸天龙神正以香花供养佛陀,空悬宝盖缯幡无数,你的儿子举身放大光明,遍照天地。"
净饭王这才信以为真,欢喜无量,无比高兴地说道:"我的儿子舍转轮圣王之位,现在成就了佛果,当真是毫无遗憾了!"
就在这个时候,斛饭王派人来告诉净饭王,说家里新生了一个男孩。净饭王大喜过望地说道:"今天真是个大吉大利、令人欢喜非常的好日子。"他对来人说:"这个孩子应当取名叫阿难。"在秦朝时期,汉语"阿难"便是欢喜之意。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得知,阿难出生于释迦佛成道之后,是佛陀的堂兄弟,阿难之名也由此而来。据《楞严经》所说,阿难长大之后,见佛陀相光庄严,心生羡慕,便随佛出家,成为一名修行者。据阿难自己所说:"我二十五年随侍世尊,供给左右",可见,阿难还曾经做过二十五年佛陀的贴身侍者,实在是与佛陀有着不解之缘。
阿难出家后,常随佛陀左右,近身不离,直至佛陀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灭度,但却迟迟未能证果。难道是因为阿难善根不具,或者道心不坚,亦或天生愚钝?不然,其中另有因缘。
《集法经》中说:佛陀涅槃的时候,大地六种振动,河水倒流,狂风暴发,黑云四起,雹雨骤落,恶兽咆哮,诸天号啕,一切草木、药树、华叶剖裂,诸须弥山王尽皆倾摇,海水波扬,山崖崩落;诸人啼哭,诸天忧愁,诸天女等郁伊哽咽,涕泪交流。诸学人等默然不乐;诸无学人念有为诸法一切无常;如是天、人、夜叉、罗刹、犍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及诸龙等,皆大忧愁。
许多大阿罗汉见佛陀灭度,纷纷在山林流泉溪谷舍身般涅槃。欲界六天乃至遍净天天人,看到诸阿罗汉各自自取灭度,不由心想:"佛陀已经灭度,从此世间无日,种种禅定解脱智慧弟子的光明也熄灭了。此后众生有种种淫怒痴病,谁能救治呢?"
这些天人纷纷来到大迦叶尊者之处,祈请尊者,发慈悲广大之心,建立佛法。大迦叶尊者已经是得道的大阿罗汉,当然知道无佛无法世界即将面临的颓状,于是大迦叶住足于须弥山顶,发出超世音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佛诸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听到大迦叶撕肝裂肺的呼喊,许多得道尊者来到了大迦叶的身边。大迦叶说:"佛陀已经涅槃了,如今佛法也要灭了,想来佛陀以广大悲心,哀愍十方众生,来到世间说法,我们应当把传承佛法的重担担起来,待到结集经藏已毕,再随意灭度不迟啊!"
听了大迦叶的话,大家受教匪浅,表示愿意参加结集经藏。考虑到人数越多,信众供养的费用越高,于是大迦叶只挑选了一千人参加集经。大迦叶入禅定以天眼观察,在这一千个人当中,只有阿难一人尚未得道。大迦叶出定后起身来到阿难面前,手牵阿难说道:"如今清净大众欲结集经藏,只有你烦恼未断,所以你不能参加了。"
阿难拉着大迦叶的手,流着眼泪,无比惭愧地说道:"我追随佛陀二十五年,从来不曾这样苦恼过,一想到佛的慈悲,我便含泪难忍,不舍离去。其实我有这样的能力,早就可以得道了,可是阿罗汉不能侍佛左右,我为能常在佛前,所以至今烦恼未断。"
听了阿难的话,大迦叶却质问阿难六桩大罪。
大迦叶:"你这样做更是大罪过!佛本来不想听女人出家之事,你却殷勤劝请,致使佛陀听信了你的话,正因为这样,才令佛陀正法五百年便会衰微,这完全是你的罪过!"
阿难:"我出于对女人的怜悯同情,才劝请佛陀同意女人出家求道;三世诸佛都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为什么只有我们的佛陀不能有呢?"
大迦叶:"佛要涅槃的时候,距离俱夷那竭城很近,当时佛陀脊背疼痛难忍,卧四叠草上,他跟你说‘我要喝水’,你却不给佛陀水喝,你这是造下了无比的罪过!"
阿难:"那个时候,有五百辆车穿河而过,令河水无比浑浊,所以我才没有给佛陀取水啊。"
大迦叶:"即便是河水浑浊,佛陀自有神力令水清净,你为什么不给佛取水?这完全你的罪过,你应当去做大忏悔!还有,佛问你:‘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寿一劫,若减一劫’,你却默不回答。佛陀问了你三次,你却三次默不作声。如果你回答说:‘佛四神足好修,应住一劫,若减一劫。’由于你的缘故,致使佛陀早入涅槃,你犯下了大罪!"
阿难凄然答道:"当时魔蔽我心,所以没有回答,但我绝非心怀恶念而不回答啊。"
大迦叶:"你在帮佛陀叠衣服的时候,曾经用脚踩佛的衣服,你的罪过实在太大了!"
阿难:"当时忽然刮起了大风,无人帮我抓住衣服,是风把衣服吹落到我的脚上,绝非出于不恭敬心,故意踩踏佛的衣服啊。"
大迦叶又问道:"佛陀涅槃后,你以佛的阴藏示于女人,这是何等可耻之事?这绝对是最大的罪过。"
阿难:"当时我想:‘如果众女人见佛阴藏,便自觉羞愧生作女身,为她们欲求男子身,修行佛的相好庄严,种下福德善根’,所以我才那样做了,绝不是故意做出无耻破戒之事啊。"
大迦叶丝毫不理会阿难的辩解,又说道:"你犯下了六种大罪,应当在僧众面前忏悔!"
阿难垂手答道:"是,我愿意听从长老和大众的教诲。"阿难长跪合掌,偏袒右肩,脱下鞋子,向大众大忏悔。
大迦叶再次拉起阿难的手,说道:"等到你诸漏断尽,然后再来加入吧,如果诸漏未断,你就不要再来了!"说完话,大迦叶把阿难送到门外,并关上了房门。
大迦叶这一番急风暴雨、刺人心肺的盘问下来,阿难的心境如何,我们无从知晓,但想必阿难的心里一定如万箭穿心吧。试想:佛陀无论是作为亲如手足的堂兄,还是作为人天尊崇的大智者,一时间急急而去,对于阿难来讲,如何不令人无比感伤,大迦叶的这番质问,无异于雪上加霜。
然而阿难就是阿难,他离开僧堂后,一心忏悔,思维众法,昼夜坐禅经行,殷勤求道。阿难原本智慧多多,只是定力不足,所以未能即时得道,只要定智均等,便可急速成道。到了天要亮的时候,阿难感到十分疲倦,想要躺下休息,但头还没有碰到枕头,心中忽觉豁然开朗,如同电光喷发,暗冥尽除。就这样,阿难进入金刚禅定,催破一切烦恼山,证得三明六通,成就了大力阿罗汉身。
阿难出定后,连夜来到僧堂门前,敲门呼唤。大迦叶听到敲门声,问道"是谁敲门?"
阿难答道:"我是阿难。"
大迦叶又问:"你来做什么?"
阿难回答:"我于今夜得尽诸漏。"
大迦叶说:"我不给你开门,你从门上的钥匙孔进来吧。"
阿难答道:"可以。"
随后,阿难以神通道力进入僧堂,礼大迦叶足说道"请长老不要再责怪我了。"
大迦叶手抚着阿难的头,慈祥地说道:"阿难啊,我为了你能够早日成道,所以才会多方责难,你没有记恨我,我何尝不是如此啊!现在你已经证得大力阿罗汉果位,心无旁骛,那就开始参加结集经藏吧!"
读到大迦叶所说的这段话,遥想当时的情景,那是两颗赤诚的、为法为道为众生的心灵的碰撞,那是真佛子拳拳报恩之心的真情流露,显示着佛与佛教的无上慈悲,实在令人感到温暖至极。
从此以后,阿难受众人所请,依照佛陀涅槃之前有关诸经以"如是我闻"为始的咐嘱,一心结集经藏,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佛法瑰宝。
想到阿难端坐师子座上,为大众说微妙法,那是何等殊妙,正如参与结集经藏的大众所赞: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能令人心眼,见者大欢喜;
诸来求见佛,通现不失宜!
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叹阿难尊者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记忆最强,仪容俊秀庄严,令见者心生欢喜。在当时僧团中年纪最轻,聪明而多闻。不但佛陀喜欢他,更有大众缘,尤其深得女众的尊敬。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经阿难再三向佛陀请求,才得允许,于是有比丘尼僧团的成立。阿难有功于女人,所以女人也对他特别有缘,他是教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
编辑|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