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遇违缘如何修行——多念佛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2-15 09:13

 《素患难行乎患难》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⑴。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⑵。
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精。

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
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疾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业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

倘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
 
——摘自蕅益大师《灵峰宗论》

  【注释】
  ⑴鞲(gōu):即韛,火炉风箱用的皮囊。
  ⑵八师:与八苦类照,为杀、盗、邪淫、妄语、醉酒、老、病、死。佛师此八法而修道。




  【译文】
  十方诸佛、诸宗祖师以及古圣先贤,没有不以逆境作为锻炼的洪炉的。佛所宣说的四圣谛,苦谛放在首位;又称八种苦患为八个老师。修行人如果稍存喜好顺境、厌恶逆境之情,其结局终将与夏天的野草一同腐烂而已,如何能像松柏那样亭亭傲立于风霜冰雪之间呢!

美玉不经雕琢不能成器,
顽金不经锻冶不能达到精纯。
钟不击就不会鸣响,
刀不磨就不会锋利。
岂有天生的弥勒、自然成佛的释迦?

  如果志愿成就圣贤佛祖的德业,必须遭受恶毒谩骂如饮甘露,遇到横暴困厄如获至宝,这才能称之为身处患难而即患难修行,才能在此娑婆秽土种植往生西方的正因,方可如莲华出于淤泥,超登净土,入不退转位。

  倘若在平日无事时就高谈阔论念佛求生净土,一遇到不如意事,当即就后悔、恼怒、叹息,我恐怕其人念佛三昧不能成就,往生西方没有保证。净业行人应当对此十大碍行(如上段所详述)一一加以验证,果然在病患中、厄难时,乃至遭受贬抑冤屈时,唯增上念佛求生净土的道心,明了苦、空的慧观,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净土莲蕊日见滋荣,可称深得念佛三昧了。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简介

  农历正月二十一,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圆寂日。蕅益大师(1599-1655)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讳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自传中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之。)

  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祖汴梁人,后迁居江苏吴县木渎镇。母亲金氏,父亲岐仲公,持诵十年的白衣大士大悲神咒,梦见观音菩萨送子而生蕅益大师。时维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五月三日。

  大师七岁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尊崇儒教而誓灭释老,之后开荤酒,作辟佛论著数十篇。十七岁时,偶然翻阅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觉得义理深刻,进而读之才发现自己以前的错误知见,于是将以前所著的批判佛教的著述集而焚之,以表忏悔之意。

  公元前1618年,蕅益大师时值弱冠,在注释儒家经典《论语》时,至"天下归仁"一句,困惑其意,经三昼夜苦心思索,乃于孔颜心法深有领悟。是年冬,家父亡故,听闻《地藏菩萨本愿经》,从而萌发出世心。

  二十二岁时,专志念佛,自觉世法之不究竟,遂将所著文稿二千余篇付之一炬。之后更是勤于修学佛理。

  二十三岁时,有大法师宣讲《大佛顶首楞严经》。蕅益于座中听到"世界在空,空生大觉"时,心中顿生疑情,自问:"因何空能生此大觉,世界与虚空又从何而生?"内心郁闷,竟无法修学。因而,决意发心出家修行,以体究人生及宇宙之大事。

  师二十四岁时,梦中数次朝礼德清大师,是时德清大师居于曹溪,路途远阻不能前往,便从德清大师的门人雪岭大师剃度,赐法名为:智旭,字:蕅益。

  当年的夏秋二季往云栖寺听讲《成唯识论》,闻此中性相二宗不可会通,表示疑惑。因而往径山坐禅参究其理。至第二年夏天,方觉对性相二宗的义理参透明白。是岁腊月八日在莲池大师塔前发心受持四分戒。二十六岁,进而受菩萨戒。

  大师二十八岁那年,慈母过世,尽孝子礼毕,誓断世缘而往松陵掩关苦修,不料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行,求生西方净土。闭关三年出来后,本想朝终南山,因道友雪航愿传律学故停留龙居讲述了《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

  三十一岁,随无异禅师往金陵(今江苏南京)参学,数月之间尽谙禅门流弊通病,是以弥坚弘律之决心。三十二岁后又专注于研学天台教理。



  第二年秋天前往浙江孝丰县(今安吉县)的灵峰山,三十五岁领众修造西湖寺,此后近二十年间,大师游历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各地,主要从事阅藏、讲述经教、著作及弘传净土学说等事。直至晚年仍然不倦于业。

  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示疾。遗命身体荼毗后,屑骨和粉,分施禽类与水族,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趺坐念佛,向西举手而寂,时年五十七岁。

  弟子等奉师入龛,三年后,如法火化启龛时见大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不坏,实为不可思议。门人不忍遵从遗嘱,而奉师灵骨,建塔于灵峰之大殿右。



  蕅益大师的一生学修并重,博学多才,融通诸宗,可谓是学有成且修有得。而其后来专志力弘净土法门,则更显示他对整体佛教的博通。他在 "自像赞"中如是表述道:"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由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己标名,请君同上慈悲舟告"。由此可见,蕅益大师晚年是杜绝外缘,全心全意地专修专弘净土念佛法门,以求"死归安养"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大师的佛学理论与修行本迹确实可为净土行者的典范。他的言行身教在净宗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其功绩将永远为净宗学人乃至佛教他宗行者所缅怀。



蕅益大师念佛偈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