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悲观与乐观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3-01

 

  悲观、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乐观主义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乐观,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的乐观,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佛教"人生是苦"的教义。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根源。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

  事实上,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和内心的迷惑烦恼。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关系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并非断灭,一切事物间都蕴藏着因缘因果。生命就像河流,从无始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

  如果不了解轮回的理论,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的理论,生命是没有深度的,没有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渺小而短暂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过去诸佛和祖师大德都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



  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和愿力。

  所谓悲观,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对照现实人生,财富,地位,名利,只看到这些东西的虚幻,同时也看到生命的短暂,引发了悲观的情绪。

  如果在人生事事顺利的情况下,会把世界看得很真实,就比较容易产生乐观,就会积极追求和进取。

  而佛教是中观的,看生命存在困扰过患,看到生命内蕴涵着自我拯救的能力,在智慧的观照下如理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和阴暗面,通过如实正见建立一种中观的智慧。由此可见,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




编辑 | 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