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祖师——昙鸾大师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3-06 22:27

 花開見佛  



  距今大约1500年的南北朝时代,是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很多高僧大德从印度和西域来到中国,一苇渡江的禅宗祖师达摩即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中国本土也是高僧辈出,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净土宗祖师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南北朝时期北魏人,出生于山西雁门,毗邻佛教圣地五台山。大师从小就听闻五台山的种种神异传说,心生向往。十四岁时便离家畅游五台,遍寻仙踪遗迹。不久即在佛光寺剃度出家。

  大师精研四论学说和佛性义理,造诣高深,皇帝尊称其为"神鸾"。后来在注解《大集经》时四大不调,身感气疾,于是外出求医访药。经过秦陵时,看见欲界六重天的盛景出现在空中,阶次分明,大师当下就神奇地康复了。经此一事,大师深感身是道器,决心先求长生不老之术,修成之后再来弘扬佛法。



  听闻南朝高人陶弘景隐居于江南茅山之中,大师不远千里前去造访。两人相谈甚欢,陶隐士赠与大师仙经十卷。

  回到北朝后,大师四处寻找名山,准备修仙。行至洛阳,遇到印度来的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对道术仙方嗤之以鼻。然后授予大师一部《往生论》。大师猛然醒悟,于是烧掉仙经,一心向佛。


 
 


  《往生论》是印度天亲菩萨的重要论述,净土三经一论中的论即是此。大师反复研读之后,深明其中真义,并为其作注,即《往生论注》。这是中国本土第一部系统阐释净土法门的著作,被誉为净土宗第一奇书。



  后来,大师在山西一带广讲净土法门,劝导门下弟子称念弥陀名号,往生西方净土。不久之后,这里就成了当时净土教的中心,远近各处前来求法者络绎不绝。也有世俗君子不解大师意趣,常来责问。

  大师回答说:"我是凡夫,智慧浅短,必须系心一处,怎能漫无目的,完全没有归向呢?"还打比喻说,就好像喂牛的人,每次都会把草料放在固定的位置,这样牛就会心心念念都在那里。

  在众人眼中,大师是"神鸾",而大师却自认为凡夫,罪业深重。

  在大师看来,虽然众生都有佛性,但被无明烦恼覆盖,现在仍是凡夫。所以大师选择了净土法门,因为这是佛为凡夫所说的法门,可以不断烦恼就获得涅槃。

  也有人疑问说:"凡夫累生累世以来,造下了很多的罪业,为何单单只凭一句佛号,就能出离三界、往生净土呢?"

  大师打比喻说,就像一间小黑屋,千年以来都处于黑暗的状态,难道因此当阳光有一天照进来的时候,就不能驱走黑暗了吗?这句佛号本身就具有破除众生无明罪业的功能,和凡夫众生罪业多少时节长短没有关系。

  所以,凡夫往生净土的原理,大师解释为完全借助他力,即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对此大师又比喻说,就好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虽然连毛驴都跨不上去,但如果跟从转轮圣王,就可以乘着轮宝畅游天下。

  因此,大师在讲法时,经常劝勉大众要信靠佛力,生起决定往生的信心,千万不要自局其分。

  一天夜晚,龙树菩萨化作圣僧从空中而来,告知大师寿辰已尽。于是大师沐浴更衣,连夜召集僧俗弟子三百余人,为大众作了最后开示。随后大众齐声念佛,大师于日初出时往生净土,春秋六十七。在场大众都看见空中满是花盖幢幡,听见有音乐从西方而来。



  昙鸾大师是净土宗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位祖师,首次将净土法门带到了平民百姓、凡夫俗子的生活中。

  大师承续了印度龙树、天亲两位菩萨的净土思想,提出了凡夫往生、他力本愿、称名如实修行、不断烦恼得涅槃等观点,为之后善导大师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后,昙鸾被日本佛教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视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

  昙鸾的净土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和《略论安乐净土义》三部著作中。"二道二力"说则是昙鸾大师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乘佛教把修行成佛的道路由低到高分成了十个阶梯,称为十住,达到十住的阶位,就进入了最高的境界,取得了正果。但是有的修行成果也会由高向低倒退,称为退转。佛教理论上认为,只有修到七住以上的菩萨阶位才能不退转。修行本来就是为了成佛解脱而设的,所以不退转成为修行者必须克服的一个难题。不退转在梵文中音读"阿毗跋致"。

  龙树菩萨为了解决修行难的问题,提出"佛法有无量法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易。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也就是说,求阿毗跋致有难行和易行两种法门。昙鸾发挥了龙树的思想,认为在佛教所说的末法时期,求"阿毗跋致",有的靠自力修行,有的靠他力(佛力)加持,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这就是"二道二力"说。

  昙鸾指出了求阿毗跋致难的大环境:
  一是五浊恶世。指我们生活在由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种浊组成的污浊世界;
  二是无佛。因为在末法之时,去佛久远,众生成佛缘分不够,这时虽然仍有佛教存在,但是众生都已经既无修行也无求证了,很难有成就的人出现。
此外,昙鸾还指出了求阿毗跋致的五种具体困难。这就是,有的外道假借佛教名义扰乱人心。没有大根机的人只知道求自己的利益,不行使大乘佛教的慈悲法门。恶人会破坏别人已经取得的成果。

  有人认识颠倒,将恶果视为善果,破坏修行。有人只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去求得佛的加持。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让众生能够修得正果,昙鸾提出只要对阿弥陀佛怀有坚定的信心和具有往生西方的强烈愿望,依靠他力,即乘着佛的愿力,就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往生西方净土,就是达到了阿毗跋致境界,因为《阿弥陀经》中说过:"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稗跋致。"

  昙鸾认为,只要称名念佛,不断地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修行者就能得到佛菩萨愿力摄受和加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在那里,草木茂盛,空气清新,梵殿宝塔,肃穆庄严。修行者称念阿弥陀佛,临终前就会被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净土,永远摆脱一切烦恼和痛苦。

  昙鸾还从三个方面对称名念佛进行了论证。
 
  首先,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能阻止一切恶的行为。众生的恶行都是因为妄想而生,妄念不止,烦恼不息,阿弥陀佛以无上的慈悲心,众生称念,能让众生能心止一处,妄念不生。
  其次,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能使心净土净。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犹如清净的摩尼宝珠 (意译为如意宝珠)。人们只要念佛名号,便能产生力量,如同把净珠投入浊水,宝珠能使水清净。又如在冰上燃火,冰消火灭。念佛名号则能使人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其三,"阿弥陀佛"具有无量的神秘性,代表无量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称念它就能满足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宏愿。

  昙鸾把往生西方净土的门坎放的很低,主张"一切外(道)凡夫人皆得往生",甚至十恶不赦的人,只要虔心念佛,也可升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对那些不信佛因缘、诽谤佛教正法的人,则强调不能得救。因为信仰佛的存在是进入西方世界的基础,否则净土学说就无法存在。所以他对那种名不副实的所谓净土信仰者,作了严厉的批评,指出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这三种人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所以信佛要真、要专、要恒,用这样的三心去信佛念佛,才是真正的信佛念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编辑 | 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