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 |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②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3-12 15:03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我们学习了解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祈愿观世音菩萨慈悲护佑一切众生永离苦痛,长得安乐。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五

  今之闻中。即彼见中。以其体无二也。又四科七大转名如来藏心。周遍十虚。圆含万法。今此闻中。即彼藏心中也。

  又一真法界。圆具三藏。非一切法。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是名无上菩提。如来知见。今此闻中。即彼三藏体中也。

  良以见道分中极力发明者。正于修时总持用之。所谓蹑解成行大陀罗尼也。

  若别为一法。则前之开示俱成无用矣。是知此之闻中。乃平吞万相。尽空法界之中也。
      ——明·交光大师



  对于"闻中"的理解,需要把握好几个次第。

  今之闻中。即彼见中。以其体无二也。
  今天所说的"闻中",就是佛陀所讲的"见中",因为六识本就是一体的。

  又四科七大转名如来藏心。周遍十虚。圆含万法。今此闻中。即彼藏心中也。
  佛陀开示了四科、七大都是如来藏心,并不拘于某处,其本性都是"周遍十虚。圆含万法"的,今天所说的"闻中",也同样是如来藏心,并不真的拘于"闻中",而同样"周遍十虚。圆含万法"。

  又一真法界。圆具三藏。非一切法。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是名无上菩提。如来知见。今此闻中。即彼三藏体中也。
  比如我们说"圆具三藏,非一切法,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的"一真法界",也叫"无上菩提",这已经属于"如来知见",也就是最高的见地了, 不是菩萨或者罗汉的见地。依此见地,可以究竟成佛,那也是这个"闻中",也叫"三藏体中"。

  良以见道分中极力发明者。正于修时总持用之。所谓蹑解成行大陀罗尼也。
  交光大师说,这就是以佛陀在《楞严经》的"见道"部分极力指示给大家的内容,做为修行时的"总持"来用。正所谓"蹑解起行,行起解绝"。

  "蹑"就是跟踪、踏着的意思,也就是前面见道了,明白什么是佛性了,智慧打开了,那么所有的佛经、法门、禅宗公案就都有解了,此时正是要按照这个"解"去起修的好时候。没有"解"的时候,还没有办法修,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象不知道"闻中",就没办法修"耳根圆通"一样。

  若别为一法。则前之开示俱成无用矣。
  如果佛陀前面指示的内容,和后来修行的路线不是一回事儿,那前面的开示不就是白费功夫了。所以见道分和修道分,包括后面的证道分,都说的是一个理体,也就是"闻中",就看你能理解到哪里了。
  如果能直接到"佛的见地",那就成佛去,如果不行,只能到转四科七大为真心,那成菩萨也很好啊。

  是知此之闻中。乃平吞万相。尽空法界之中也。
  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闻"中",并不是寻常所指之"中",而是能够含藏万相,尽空法界之"中"。



  二者不是耳识之中。以此闻性。虽有声无声。明鉴了然。丝毫不昧而曾无分别。亦同见性。

  但如镜中。无别分析。且离念相者。方等虚空。亦常亦遍。有念。即偏局一处。刹那生灭。不遍不常。此即缘声之识。若堕此中。依旧是经初如来所破缘尘分别影事。而七重破处等文全无用矣。

  是知此之闻中。乃一念不生。圆照法界之中。亦即一乘寂灭场地。


 
  由此看来,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

  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往期回顾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①
 
编辑 | 妙莲
美编 | 璐希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