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须跋陀罗尊者(004)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11 15:31


  在佛教经典中,经常会出现两组数字,一组是八万四千,如八万四千塔、八万四千病、八万四千光明、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烦恼等等。这里的八万四干,井非确数,只表达数量众多意。另一组数字就是五百了,   如五百生、五百戒、五百小乘、五百大愿、五百由旬、五百猕猴等等,仅《佛学大辞典》就列有关于“五百”的条目达  34  条之多。这里也主要表数目之多而非确数。


“五百”中与佛教尊像相关的有五百诸佛、五百菩萨、五百罗汉、五百弟子、五百力士、五百罗刹女等。这里尤以五百罗汉最为特殊,它在大乘佛教中,演变成种特殊的罗汉信仰。


  罗汉信仰最先有十六罗汉,后有五百罗汉在民间传播,并向着具体化、具象化发展。在南北朝时代已有供奉五百罗汉和举办法会的记载。唐以后,建五百罗汉堂,绘半千罗汉像则更为司空见惯。而十八罗汉信仰产生得最晚,最终形成佛教中国化罗汉信仰的两大基石,却是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出于哪说并不重要,   可以肯定的是,五百罗汉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五百罗汉也是中国寺院较多供奉的一组罗汉像群。据《十诵律》卷四所记,释迦生时,便有随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称为“五百罗汉”。《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中,也有佛为五百罗汉授记的记述。

 

     《舍利弗问经》中记载,弗沙密多罗王灭佛法后,五百罗汉重兴圣教。而佛灭后迦叶尊者与五百比丘最初结集即编纂佛教经典的传说,在许多经典中都有所反映,如西晋竺法护译的《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等。总之,有关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佛经中多有记载,但均未一一记下名号。从事迹来看,他们显然也不是后来汉地佛教所指认的五百罗汉群。


  汉地寺院供奉的五百罗汉其名号与次序源于南宋高道素所录的《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石刻》,录于宋绍兴四年(  1134)十二月,列举第一罗汉阿若憍陈如到第五百位愿事众尊者,颇为周全。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第四尊

须跋陀罗尊者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须跋陀罗尊者铜像



  偈赞

  勤苦修行得自然   道力有边迹无边

  慈颜乐貌心智醒   万事何愁不成全


  偈解

  尽自己的力量勤苦行事,能力也许有限,但若刻苦勤奋,遇事冷静清醒,少冲动,待人慈善,则不仅能做很多事,而且很多事都能做成。





  须跋陀罗尊者,又作苏跋陀罗、须跋陀,意译为善贤。须跋陀罗尊者,为佛陀释迦牟尼的最后一位弟子,在佛临入灭前接受教诫而得道。


  据《大唐西域记》卷六等载,须跋陀罗尊者原为古印度拘尸那城的一名外道婆罗门,但聪慧多智,根机敏利,修习已得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


  须跋陀罗尊者年一百二十岁始改信佛法。他闻佛将在娑罗林中涅盘,乃急奔佛所前往拜谒,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


  据称,佛陀料其将至,预先告知大弟子阿难在夜里将他引至床前,佛陀为他讲授八圣道等佛教奥义,入夜未久,即成阿罗汉,并于佛陀之前行取灭度。




  灵隐寺五百罗汉画像碑刻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安然端坐,身披挂络,双手交叠置于腹前,眉目清秀,神情安宁。尊者法严,智慧高深,道行高妙。





  须跋陀罗尊者的生平

  须跋陀罗尊者,聪明多智,悟性极高,是佛陀在世时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在古印度语中,须跋陀是圣贤的意思。


  须跋陀罗尊者原来是古印度婆罗门的一个著名学者,他好学不倦,对任何一门学问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当他活到一百二十岁的时候,通过勤奋修行已经达到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的高深境界,被当地人视为伟大的圣贤。在他还是学者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即将涅槃的消息传到他所在的城市,他听说之后心情非常激动,觉得无论如何也要见佛陀一面。


  长久以来,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须跋陀罗尊者心中作祟,使他寝食不安。“也许只有佛陀才能帮助我”他想。佛陀住在远离城市的婆罗林中,到达那里有一段很长的路程,现在出发,夜里才能到达。


  须跋陀顾不得这么多,他对谁也没有打招呼便匆匆出发了。当他抵达佛陀的茅舍时已是夜深了。佛陀早就知道他会来,特意嘱咐弟子阿难接待他,当阿难把他领到佛陀床前的时候,佛陀正在床上闭目端坐。须跋陀不敢抬头张望,恭恭敬敬地拜伏在地,聆听佛陀的教诲。


  在微弱额灯光下,佛陀为他讲授了八圣道等佛法的道理。虽然佛陀的声音微弱低沉,可是在他听来,却不啻惊雷一样令人振奋,他顿时感到心中无比明亮,一切疑问和杂念消失地无影无踪。


  佛陀讲完不久就涅槃了,而须跋陀也在短短的时间里,由一个世俗的学者变成了罗汉。须跋陀罗虽然年老体迈,但他探求真理的热情却比年轻人还强烈。他的塑像面容慈善,左手挥动,表现得正是获得最高真理时一刹那间的神情。





  佛陀入灭前的最后一位弟子——  须跋陀罗尊者

  须跋陀罗尊者在未拜见佛陀之前,原先是一名外道。他的老师就是郁头蓝弗。


  佛陀在未成道之前,也跟郁头蓝弗学习过,也同样修证到了最高一层天的境界——  非想非非想天。可是佛陀觉得这仍然不究竟,于是就离开郁头蓝弗,独自修行。后来最终成就无上道果。


  据说佛陀刚成道时,第一个想度化的人就是郁头蓝弗。可惜彼时佛陀通过神通观察到郁头蓝弗早已经不在人间。郁头蓝弗已经升到了最高一层天——  非想非非想天。佛陀预言郁头蓝弗在非想非非想天寿命终了之后,将会堕落,因为其所证的境界仍未究竟,未得真正的解脱。


  须跋陀罗尊者原先也是跟随郁头蓝弗学习的,也同样证到了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据《大唐西域记》卷六等载,他聪慧多智,根机敏利,修习已得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年一百二十岁,始改信佛法。他闻佛将在娑罗林中涅盘,乃急奔佛所前往拜谒,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


640_7.jpg



《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了佛陀和须跋陀罗尊者的精彩对话。


  须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调伏心。”

  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能先调心?”


  须跋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无常,无乐无净,观色即是常乐清净。作是观已,欲界结断,获得色处。是故名为先调伏心。次复观色,色是无常,如痈如疮,如毒如箭,见无色常,清净寂静。如是观已,色界结尽,得无色处。是故名为先调伏心。次复观想,即是无常,痈疮毒箭。如是观已,获得非想非非想处。是非想非非想处,即一切智,寂静清净,无有堕坠,常恒不变。是故我能调伏其心。”


  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能调伏心耶?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犹名为想,涅槃无想,汝云何言获得涅槃?善男子!汝已先能呵责粗想,今者云何爱着细想,不知呵责?如是非想非非想处,故名为想,如痈如疮,如毒如箭。善男子!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尚不能断如是非想非非想处,受于恶身,况其余者。”


     “世尊!云何能断一切诸有?”


  佛言:“善男子!若观实相,是人能断一切诸有。”


  须跋陀言:“世尊!云何名为实相?”


     “善男子!无相之相,名为实相。”


     “世尊!云何名为无相之相?”


     “善男子!一切法无自相、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作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受者相,无法非法相,无男女相无士夫相,无微尘相无时节相,无为自相无为他相无为自他相,无有相无无相,无生相无生者相,无因相无因因相,无果相无果果相,无昼夜相无明暗相,无见相无见者相,无闻相无闻者相,无觉知相无觉知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善男子!是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须跋陀是世尊在世时最后一位亲自受其熏陶教化的人,世尊做完这件事后,就在娑罗林中火化涅槃了。


  世尊在对须跋陀的教化中,明确地点出了佛法的修行方式在于调心,这是与一切通过调身来修行都不同的另一条路径,这也把佛法同其它一切外道法门彻底地分离出来。


  如何才是正确的调心呢?须跋陀认为,通过禅定,达到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就是调心。世尊认为,唯有通达实相,才是真正的调心,其余则否。除此之外,其余一切境界皆是方便,皆是路途中事,不是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