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迷人风采——祖令当行 十方坐断(八)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24 12:05


640.jpeg

  很多人都知道“一指禅”的公案。金华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一尼师名实际者到庵参访。尼师戴笠执锡,威仪齐整,于俱胝禅师面前绕行三匝示敬,然后开口道:“和尚若道得,我则拈下笠子。”


  如是三问,俱胝禅师皆不能对答。那尼师见俱胝不会禅,举足便要离去,俱胝禅师曰:“日势稍微晚了一些,即将暗了,且留一宿,明日再行。”


  本待籍此留住那尼师,一夜可以共谈,或得入处也未可知。不料那尼师却开口道:“你如果讲得出来,我就留下来在这里过夜。”


  俱胝禅师仍然不能对答,那尼师眼见机锋不能相合,留下来过夜也无话可说,必定格格不入,话不投机,便举足离去。


  尼师出门而去之后,俱胝禅师叹曰:“我虽有丈夫之身形,但是却无丈夫之气慨”。如是感叹之后,便拟次日弃庵,前往诸方参寻善知识。其夜眠梦之中,山神却告之曰:“不须舍离此山,将有大菩萨来为和尚说法也。”


  经过十日左右,果然天龙和尚到庵相看。俱胝禅师久候而得,远远见得天龙禅师走来,乃搭衣持锡,具足威仪迎礼入内,将前时尼师探望之公案一一具足陈说。天龙禅师闻得俱胝老实陈述之后,知他是个诚恳老实之人,有心为他,乃竖起一指而举示之,俱胝禅师当下大悟。下面说说婆子悟道的公案。


640-1.jpeg


  婆子悟道


  悟道见性一事,从来不是男人的专利。貌似女子不学禅便罢了,一学起来不得了。


  禅宗历史上第一位女禅师是达摩祖师座下的尼总持禅师。此后,很多优秀的女禅师不断出现,比如唐朝有名的末山禅师、宋朝的妙道禅师、元朝见梅花而开悟的尼师等。


  大慧宗杲祖师门下有两位尼师,都是出身朝廷重臣的家庭,除了尚书黄公裳的女儿妙道禅师外,还有一位叫做无著妙总禅师,是当时丞相苏公颂的孙女。妙总三十岁时,厌世浮华,脱去装饰,咨参诸老,后来大慧祖师升堂,举“药山初参石头,后见马祖”因缘,妙总听后豁然省悟。上堂开示:


  宗乘一唱,三藏绝诠。

  祖令当行,十方坐断。

  二乘闻之怖走,十地到此犹疑。

  若是俊流,未言而谕。

  设使用移星换斗底(的)手段,

  施搀旗夺鼓底(的)机关,

  犹是空拳,岂有实义?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这里要重点讲的是禅宗的俗家婆子,那也是个个功夫了得,许多老婆婆机锋峻峭,意气凌人,巾帼不让须眉,足与禅林高手相媲美。


640-2.jpeg


  庞蕴的老婆,即庞(行)婆,可以说是宗门历史上第一位俗家婆子。庞蕴的女儿,即灵照女,可以说是宗门历史上第一位青年奇女子。


  与庞行婆同一时期的还有不少婆子,咱们再举煎茶婆和凌行婆的故事。古代重男轻女,女性朋友一般没有留下真名实姓,不过也没有关系,姓名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话说有一天,南泉、麻谷等三位大德悟道以后,结伴行脚参方,走到一个地方。当时天热口渴,看见路旁一位老婆婆正在卖茶,就要掏钱买茶水解渴。婆婆说:“茶钱就不用了,有神通随便您喝。”三位老同学面面相觑,不敢举杯饮茶。


  老婆婆瞅着他们可爱的样子,笑着说:“您们不显神通,那看看我老婆子显现神通吧。”说完,就拿起杯盏给他们倒茶。


  法身神通不仅三世诸佛具足,一切众生同样具足。您不觉得自己眼横鼻竖、举止言谈、千思万虑,本身就非常奇特和不可思议吗?不管是枯枝败叶还是柳绿花红,都是天然神通的显现!所谓“神通与妙用,运水及搬柴。”


640-3.jpeg


  有一天,凌行婆来礼拜浮杯禅师,问道:“尽力道不得的句,分付阿谁?”


“尽力道不得的句”就是人人本有而难以言宣的清净自性。


  禅师答:“浮杯无剩语。”凌行婆说:“未到浮杯,不妨疑着。”意思是您老还没到那个终极境界,那就再参究吧。


  浮杯和尚说:“别有长处,不妨拈出。”婆子抱赃叫屈地哭道:“苍天中更添冤苦。”教训起浮杯和尚来:“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人即祸生。”意思是,为人之师,如果不能深辨来风,启动机关,那就是您大大的不是了。


  后来有位僧人把这事儿说给南泉听,南泉老人说:“苦哉浮杯,被这老婆摧折一上。”凌行婆凌了浮杯又凌南泉,说:“王老师(南泉祖师俗姓王,又自称王老师)犹少机关在。”


  后来,凌行婆凌了南泉又凌赵州,说:“赵州合吃婆手里棒。”经过一阵法战,后来婆子又夸“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自从牵扯上南泉老人和赵州古佛这两位超一流大宗师以后,这个公案就显得更加热闹非凡了。从此,凌行婆名动千古。


640-4.jpeg


  说到这位名震寰中的赵州古佛,跟他交手的婆子大约就有十人之多,看来这尊古佛与婆子最为有缘(哈哈)。最为著名的有赵州勘破台山婆山、转经婆请赵州、赵州问插田婆、赵州掐尼密密意、偷笋婆打赵州、苦海婆问赵州免障、婆子问赵州住处、赵州问婆入院事等公案。


  讲宗门婆子时主要举唐朝农田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唐和晚唐时期,遍地都是悟道禅师,宗风直截简约,十分接地气,就是村夫野老、村姑婆婆往往也是久灸禅风,特别是在伟大宗师数十年道行盛化的地方,更是藏龙卧虎。


  到了宋朝以后,随着文字禅的兴起,禅宗就没有那么平民化、生活化、动感化,绝大多数下层劳动人民目不识丁,渐渐与禅疏远隔离了,所以我们看到宋代的悟道居士几乎都是当官的士大夫。


640-5.jpeg


  六根发机


  大凡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触发灵机、见性悟道的因缘,在六尘与六根相偶,击石火、闪电光,真现量一刹那间迸露而尚未流转进入带质境和独影境的千钧一发之际,一印印定,由相见性,从用证体。祖师常说:


  从缘入者,永劫不失;

  从疑得者,妙用随机。


  所谓“从缘入者”,顾名思义,就是由尘触根,借助外缘的激发而证入圆觉性海,踏着本地风光。


640-6.jpeg


  从听觉发机。

  娑婆世界的人们耳根最为猛利,所以一言之下顿悟本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里再举几个从其他声音而悟道的案例。


  从前有位无名僧读诵《法华经》,当他诵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句经文时,忽生疑问,久思不决。于是他便放下经本,用心参究,以至于行住坐卧,都在推穷这个问题。


  后来一个春日的夜晚,他忽然听到黄莺的啼叫,心中的疑团一下子脱落了。有一天,无门慧开禅师正在法座边参究用功,听到斋鼓的声音忽然响起,终于豁然大悟。高峰原妙禅师初悟之后又默默地精进参究了整整五年,直到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同室道友不小心将枕头推落地上,只听“咚”的一声,原妙豁然大彻,从此天下太平、端拱无为。


  从视觉发机。

  见色闻声寻常事。由色尘和声尘而入眼根和耳根的悟道案例最多。石屋清珙禅师先后在高峰原妙和及庵信禅师那里参禅请益,可是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仍然无个入处,他感到非常愤懑和绝望,于是又前往他方。在途中,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风亭,忽然开悟。


  性天如皎禅师发奋参究赵州无字公案。一天夜静更深,如皎禅坐完毕,起身推开窗帘,忽然看见一轮新月高挂天空,当即豁然大悟,惊喜地感叹道:“元(原)来得如此也!”


  俱空契斌禅师自誓今生一定要究明生死大事。他朝夕不怠,用功不懈,参学既久,后来无意间抬头看到秦土封上一棵古槐,顿然大悟。


  有一年,杨杰居士奉陪皇上登泰山行祀。一天早晨,鸡刚一叫,他便登上泰山顶,正好看到日出如盘涌,忽然大悟。


  逆川智顺禅师奋志参究,以至目不交睫,后来上厕所时,偶然看见园子里的葫芦长得很大,吊在藤上,迎风摆动,恍然大悟。


  元来禅师终日独坐在一个小楼里,朝夕提撕,一年多后的某一天,上厕所准备方便(哈哈,上厕所是不是特别容易开悟?),碰巧看见有一个人正蹲在木板上,他当即彻悟,身心踊跃,喜不自胜,如同千斤重担突然落地。


  从嗅觉发机。

  宋朝莫将跟元静禅师咨决心要。元静禅师教他在日常生活中,向一切处提撕“是个什么?”有一天,莫部长上厕所,一股臭气迎面扑来,莫部长急忙以手掩鼻,就在这个时候,豁然有省。


  广印禅师参究马祖一个公案,虽然用功精勤,但是苦于无法契入。有一天,广印在山间经行,偶然抬头看见黄色菊花开得正浓,阵阵清香迎鼻飘来,当即彻悟玄旨。


  从味觉发机。

  大概阎浮提人味觉比较不灵敏,或者在人的一天当中饮食所占的时间很短暂,尤其是僧人过午不食或日中一食,性在舌根的作用机会更少,因此尚未看到禅宗从味觉发机的案例。据说多珠千仁波切是因为尊奉师命而饮酒,由味尘入舌根而省悟的。在喝下那杯酒的瞬间,多珠千体验到一种伟大的觉醒,他唱了一首小诗:“今天佛陀亲自将这位僧人,彻底内外上下地转变,使我明了大圆满的精髓,那与生俱有的大圆满。”


  从触觉发机。

  一天夜里,有权禅师通宵禅坐参究,早上过堂的时候,负责给大众盛粥的僧人走到跟前,有权因为心心念念都在话头上,竟忘了展钵。邻座的僧人于是轻轻用手碰了他一下,有权当即豁然大悟。


  有一次,道宁禅师在洗脚的间隙读诵《金刚经》,当他读至“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一句时,忽然身心双忘,不经意将脚垂入沸水中。就在脚被烫的那一刹那,他突然发明了心地,见到自己本性。


  从知觉发机。

  也就是由法尘入意根而令人觉悟。比如无准师范禅师昼夜参究尧首座所说的“禅是何物?坐底是谁?”这句话头,后来有一天,夜间上厕所,刚一动念提起话头时,便恍然有省。


  又如,有一天,德韶国师正在洗澡,想起龙牙禅师和自己的答话,忽然省悟。


  我们六根门头一天到晚都在放光动地,不曾暂歇,我们对天地万物感知的第一刹那都是无分别念,但是因为它来得太快、太短、太细,以至于我们尚未意识到就瞬间滑溜过去了。


  参禅者用功到了一定火候,却能从六根门头直下会取,现量觉知,顿悟契证,这就是从缘而入的窍门之所在。


640-7.jpeg


  悟道心境


  正当悟道之时,禅者的心理状况究竟会是怎么样?是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直心境如如、定慧等持?或者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心境才能目击道存、亲见实相?开悟前的那一时刻,禅者心理状态是否都是归元无二、一致无别?然而,事实与您的想象大相径庭。


  先从佛陀时代圣弟子的悟道因缘说起。拙无觉得原始佛法最重视实际修行、最重视现法作证,最不务空谈道理徒托名句,与同为行门的禅宗最为相近。当然,小乘圣人与禅宗祖师的开悟不可同日而语,自有霄壤之别。这里为了方便用语起见,咱们还是通用“开悟”一词。


  佛陀住世时,许多圣弟子都是一言之下顿时悟入,比如世尊上首弟子舍利弗和大目犍连都是听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偈而得法眼净。然而,还有一些圣弟子却是在匪夷所思的心境下开悟的。这里,略举实例。


640-8.jpeg


  开悟前内心不安。

  波罗奈长者子耶舍一向过着奢侈的欲乐生活。有一晚,他忽然感到物欲的空虚,内心非常不安,外出走向山林。那时佛陀正在露地经行,为他说法,耶舍当下就悟入正法。


  开悟前神思醉迷。

  毗舍离郁伽长者与妇女们在林中饮酒欢乐,酩酊大醉时见到佛陀,忽地清醒。佛陀为郁伽说法,他就当下悟入了。


  开悟前瞋恨残暴。

  鸯掘魔罗是位逢人就杀的恶魔。他见到佛陀路过就执剑追赶,后来也因佛陀说法而当下悟入。


  开悟前精神狂乱。

  婆四咤婆罗门女由于六个儿子都死了而发狂,披发裸体,到处乱跑,后来看见佛陀在为四众说法的清净氛围,忽然清醒,觉得自己裸体可耻就蹲了下来。佛陀叫阿难拿衣服给她披上,并为她说法,使之信心清净。不久,她的第七个儿子又死了。她不再忧恼哭泣,劝丈夫出家,自己也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开悟前愚笨痴傻。

  周利盘陀迦生性愚笨,四个月读不熟一个偈子。佛陀教他“扫帚”二字,他思维参寻“扫帚”之义,最终证得阿罗汉果,辩才无碍。


  以上五例,除了周利盘陀迦尊者是出家人之外,其余都是在家人,一向没有持戒修定,而且都处在各种不良的心境之中,却能言下知法入道,实在是希有难逢。如果不是过去生中久植慧根,到了机缘成熟的时节,忽然心行处灭,是不可能这样直下顿入的。


640-9.jpeg


  宗门祖师悟道因缘的案例更多,开悟前不良心境的情形更是千差万别。


  开悟前心急气躁。

  道明禅师本是一介武夫,学道久未开悟,性情日益急躁,状“若丧家之犬”,追抢六祖衣钵冲在最前面。六祖“先以定动”,教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道明静心良久。六祖“后以智拔”,直下问:“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道明当下大悟,遍体汗流。


  开悟前惊慌失措。

  俱胝禅师座下有位童子,凡有人前来参问,他都有样学样,学着俱胝的样子,竖起一根指头。有一天,俱胝在衣袖里暗藏一把刀子,把童子叫到跟前,问道:“闻(听说)你会佛法,是否?”童子答道:“是。”俱胝和尚就问:“如何是佛?”童子便竖起指头。俱胝突然从袖子里拿出刀子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削掉童子的指头


  (可见参禅悟道一事,不是请客吃饭,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如同性命相博一样,没有霹雳手段,没有克实用功,软暖之处哪有道香?)。


  童子负痛,嗷嗷哭着,惊慌失措地从方丈室里往外跑。这时,俱胝禅师在后面大声召唤童子的名字,童子便回头看。俱胝问:“如何是佛?”童子一听,本能地竖起指头,却发现指头不在,当即豁然大悟。


  开悟前难过绝望。

  宝寿入室向沼禅师参益,沼禅师问:“父母未生前,还我本来面目来!”宝寿被问得无言以对,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一直到深夜,几次下转语,均不契旨。他既难过又绝望,后来在街头碰见两个人正在吵架。其中一人挥舞老拳,大声骂道:“你得恁么无面目(你怎么这样不要脸)?”宝寿禅师一听,当下大悟。石屋清珙禅师先后在高峰原妙和及庵信禅师那里参禅请益,可是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仍然无个入处,感到非常愤懑和绝望,于是又前往他方,在途中不经意间看见风亭而开悟。


  开悟前痛苦烦恼。

  道冲禅师每次入室请益,曹源禅师都施以老拳痛棒,毫不留情,根本不容他拟思。后来,他又跑去礼谒松源禅师,也是每次想要说话便被松源禅师喝住,根本不容他拟对。他因此非常苦恼。有一天,有人把道冲禅师的苦恼报告给松源禅师。松源禅师道:“我已八字打开,自是他当面蹉过(我已经把四面八方的门都打开了,是他自己当面错过了)。”道冲禅师听到这话之后,当下身心脱落。


  开悟前游戏心起。

  有一天,因禅师随众作务,看到一大块土坷垃,一时游戏心起,举槌猛击,土坷垃应声而碎。因禅师当即豁然大悟。有一位老尊宿听说此事,赞叹道:“尽山河大地,被因禅师一击百杂碎。”


  开悟前怨恨不满。

  文悦禅师屡次三番为众乞食、乞炭和做事,可是大愚禅师却不为他开示心地法门,令其心生怨恨,老不高兴,直至有一天上厕所时被突如其来的响声打断念头,当即开悟了,方才明白大愚禅师的良苦用心。


  开悟前愤怒不服。

  蜀銮法师精通经论。一日,佛照禅师问:“只如昨日雨、今日晴,是甚么法中收?”蜀銮法师被问得懵然无对。佛照禅师于是举起痒和子(搔痒用的工具)敲打他说:“莫道禅家所言不根(没有根据、不实在)好!”蜀銮法师不服气,愤然作色地问:“昨日雨今日晴,毕竟是甚么法中收?”佛照禅师道:“第二十四时分,不相应法中收。”蜀銮法师一听,恍然大悟,当即礼谢。


  法秀禅师贯通经义,名闻洛京。他认为南方禅宗不过是无知狂徒惑人耳目的邪说而已,说:“吾将南游,穷其窟穴,搜取其种类抹杀之,以报佛恩乃已耳!”不久,法秀开始行脚南游。当他看到义怀禅师时,心里颇为轻视。义怀问:“座主讲甚么经?”法秀答:“华严。”义怀又问:“华严以何为宗?”法秀答:“以法界为宗。”义怀又问:“法界以何为宗?”法秀答:“以心为宗。”义怀进一步追问:“心以何为宗?”法秀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老老实实地留在义怀禅师座下随众请益,过了十七天后忽然大悟。


640-11.jpeg


  我们从真实的案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开悟前那段时间,学人不一定持续保持如如不变的心境,但是开悟前的那一刹那,无论如何,必须要在强大外缘(比如佛陀说法、祖师开示等)或者强烈外缘(比如童子断指、云峰惊吓等)的猛然撞击下,导致瞬间一念顿丧、命根顿断而桶底脱落,才有可能走出无明灯影。


  新的问题又来了:开悟前的心境不佳能够开悟(伤心绝望、惊慌失措、大脑一片空白,类似于死心或者妄念不生),那么心境一直保持定慧等持时如何?答案是一般更容易开悟,甚至连开悟的日期都可以推算出来。


  根据实践经验,祖师们信誓旦旦地劝导:若能二六时中疑情绵密、参情不断,打成一片,缀成一团,不出七日,必定克期取证!


64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