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因陀得惠尊者(010)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24 15:29


640.jpeg

  从十六罗汉到五百罗汉


  北凉三藏法师道泰等译有《入大乘 论》,该经的上卷中提到:“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 在诸渚,于余经中亦说有九十九亿大阿罗汉,皆于佛前取筹护法、住寿于世界。”


《入大乘论》中首次提到了“尊者十六人”这一概念,有学者认为这是十六罗汉 的早期说法,该经的出现预示着罗汉信仰体系由“四大罗汉”向“十六罗汉”发展。


  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证实了这一转变的发生。《阿弥陀经》中将十六位尊者 的具体名号一一罗列,确立起了以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具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侨梵波提、宾头卢 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等十六人组成的“十六罗汉信仰”。唐代玄奘法师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法住记》)更是 进一步将十六罗汉尊者的位序、居所地、护持正法的职责及供养方式进行详细的阐 述,至此“十六罗汉”信仰体系已经成熟完善。


  释彻定的《大阿罗汉图赞集》中记述了宋朝苏轼为张玄罗汉图写《十八大阿罗汉颂》一事,在该处颂文中记载了第十七位罗汉为迦叶尊者,第十八位罗汉为君屠钵叹,这应该是十八罗汉的早期说法。从苏轼的颂文,可以间接的看出“十六罗汉信仰体系”开始向“十八罗汉信仰体系”转变。


  据《高僧传》卷十二所记,东晋时五百罗汉最初显现于天台山(浙江),到了五代,对罗汉的崇拜兴盛,吴越王钱氏造五百罗汉于天台山方广寺,到了宋太宗雍熙二年(985)造五百罗汉尊奉于天台山寿昌寺。据载,南宋高道素把五百罗汉一一“落实”名字,并刻了一通《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石刻》,此后,此石刻不径而走,各地罗汉名号,皆沿用其名。


640-1.jpeg

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 第一尊至第十尊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第拾尊


因陀得惠尊者


达摩达之弟子。曾在白象山修行,证得阿罗汉果。


640-2.jpeg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因陀得惠尊者铜像



  偈赞

  因行白象,千眼庄严修大慧。

  果证天王,一心简静护佛灯。


640-3.jpeg

  因陀得惠尊者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率领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帝(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因陀罗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神。


  吠陀时代,因陀罗为雷雨之神,甚受崇拜。因善于攻城陷阵,后渐发展为战神,为英堆或战士之守护神。与梵天、毗沙门天等都是最早被融入佛教的神只。在佛教经典中,以之为忉利天之天主,为护法善神之一。


  据传为达摩达之弟子。曾在白象山中修行,证行阿罗汉果。


640-4.jpeg

灵隐寺五百罗汉画像碑刻


  尊者法相


  尊者睿智勤奋,法相安然端坐,环须卷发,目光深邃凝视前面。诗云:无道神机莫枉疑,遇事再三多思维,好乘东风浩荡力,直上青空腾云飞。寓积极上进,多思维善借力,必有腾飞之机遇。


640-5.jpeg

  据《景德传灯录》《传法正中记》等记载,自佛陀将正法眼藏付于摩诃迦叶,代代传承,至西天第二十四祖为师子尊者。师子尊者付法藏于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并旁出以祖,是为达摩达,达摩达又有两个弟子,因陀罗即其一。


  达摩达在师子尊者遇害后,便到象白山中隐居修行,享年甚长,因陀罗一直随侍身旁。因陀罗有四个著名弟子,即达磨尸利帝、那迦难提、破楼求多罗、婆罗波提,宗列为嫡系传法序列,很受敬重。


640-6.jpeg

  "慧"在佛教中有广狭两义,广义指智慧,狭义谓"于法能有简择"。已修达"慧"的境界的人,当然是受到敬佩的高僧。


  因陀得慧尊者形象通常呈天人形,坐于巨象上,以千眼庄严其身。据杂阿含经卷四十载,因陀罗具有聪明智慧,能观千神之义,故称千眼。


  因陀罗,又作因陀逻、因达罗、因提黎、因提、因祗、释提桓因、富竺陀罗、摩伽婆、婆娑婆、憍尸迦、舍脂钵低、千眼、因提利。意译作天主、帝,即最胜、天上之义。此外,因陀罗之别名,自古所传逾千种 。


640-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