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中的智慧 |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6-18 14:55

640.jpeg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华严经》卷第十一


  佛是众生,众生是佛,本来没有差别,都是一个本性本心,差别在于是否迷悟。


640-1.jpeg

  三部华严一百八十卷,唐朝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华严,东晋佛陀跋陀罗翻译的六十华严,唐朝般若三藏翻译的四十华严。


  《华严经》讲述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内容。佛在摩竭陀国菩提树下成道之际,在金刚座上发声感叹。他说:奇怪呀奇怪,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他处在刚成佛的这种喜悦当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就是所有的众生,所有的心跟佛的心原来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宇宙万有,一切世界都完全平等。


  佛在菩提树下的“三七二十一天”开讲华严,题目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指的是我们的心大无边际,佛也大无边际,众生也大无边际。心、佛、众生都有体、相、用三个方面。


  觉林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偈颂里面说: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华严经》告诉我们生命的丰富多彩。按照五十二个位次来说,那是我们的五十二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是你的生命同时具足的。


△《华严经》告诉我们,我们的障碍是我们不能看到心的本质。如果看到心的本质,这一切障碍完全消失。


  三无差别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原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


  二、佛无差别

  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明杨卓】


《华严经疏》谓心佛众生。

  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


(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也。)


——【三藏法数  明一如等撰】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见三界唯一心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 ◆ ◆ ◆



  一切凡夫本来是佛,

  为什么会变成众生?


640-2.jpeg

  佛陀开示:譬如一个国王,晚上睡在宝床上,非常舒服,安乐,他梦见自己变成一个蚂蚁,在找肮脏的东西来吃,追求做蚂蚁的一种幸福与快乐。他梦醒之后,发现子自己依然躺在宝床上,依然是国王。梦里做蚂蚁,但是功德没有减少,从梦中醒过来,功德也没有增加。因为他本来就是国王,他之所以变成蚂蚁,只不过是一场梦,梦是虚假的,他还是一个真实的国王。


  这个譬喻,其实是说明我们凡夫就是佛,凡夫皆可成佛。


  一切凡夫本来就是佛,为什么变成众生呢?是因为众生在无明的梦里还没有醒过来。无明的梦没有醒过来,你就变成蚂蚁了。做蚂蚁的时候,你寻找肮脏的东西,还觉得幸福快乐。我们众生其实就是梦中的蚂蚁,其中的苦乐都是自作自受,但是我们本来还是佛。不是说只有上师活佛是佛,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个叫做本具佛性。一切众生由于无明的关系,由于做梦的关系,哪一个从梦中醒来的话,佛体其实无减无损。


  回光返照我们自己的身心,我们的身心里面有珍贵的妙法宝藏,当我们在观察自己的这一念身心的时候,这当下一念身心所呈现的相貌,也许有很多的烦恼,也许身体里面有些不舒畅,或者是散乱心,但是这一念心性里面有妙法。在这一念的当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表面的痛苦里面,含藏的功德、喜悦。所以说,当我们这一念痛苦现前的时候,我们不是像小乘一样,看到烦恼,起厌离心,抛弃它,像冤家一样,因为烦恼里面有菩提。


  《大般涅槃经》里面讲,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初地的功德。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初地的功德?都是由于我们无始劫以来业力呈现,把这个功德覆盖掉了。所以说我们的功德依然存在,只是被我们的烦恼掩盖。在烦恼的当下,可以寻找到里面的快乐,快乐就在烦恼的里面,要细心地去体会自己内心的快乐。内心快乐的当下,在这烦恼境的当下,禅定的功夫隐藏在里面。所以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性法尔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众生,哪怕他没有学过一切教理,他的理性是已经具备了佛的一切功德。为什么他感受不到佛的功德呢?是完全被自己的烦恼覆盖掉了。当他深入观察的话,以佛的眼睛观察的话,他的功德丝毫没有减损过,他成佛以后,这功德也没有一丝一毫增加过,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是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以佛的智慧观察众生,非常惊叹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德相!——众生皆有如来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众生的如来功德完全被妄想执著覆盖住了。


  我们现前的痛苦、烦恼、造恶业,把如来的智慧宝藏全部都覆盖了而已。其实我们现前的功德是每一个人平等具备,等无差别的。


  《心经》里面讲不增不减,你做众生的时候,佛性的功德没有一点点减少,你成佛的时候,佛性的功德没有一点点增加。因为你佛性的功德,从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损过,也没有增过。所以,我们人人都具有初禅的功德、二禅的功德、三禅的功德、四禅的功德、四空定的功德,四无量心的功德,有声闻、缘觉、罗汉、菩萨的功德。所有的功德你都具备,只是因为我们妄想执着而陷于一场梦。这是无明的梦,无明的梦本不可得,可是由于梦力,导致我们在轮回中生生死死、生生死死,还跟着生死紧紧相伴。我们能够一念觉悟,自己当下就是佛体。


  有善士问:

  佛初成道讲《华严经》里,为什么会有舍利弗等声闻众出现?


  法师开示:

  《华严经》有三种华严,一叫寂场华严。寂场华严就是佛在成道之后三七日,在菩提树下悟道了,在定中讲的。寂灭道场这个华严呢,我们人间都听不到这个声音。还有一个是道场华严,道场华严就是佛这一生五时八教当中随时有机会讲《华严经》,都给大家讲,所以会有声闻弟子,有其他的人,都能够听到这个法,也有这些会出现。


  还有个就是尽未来际华严,那个尽未来际华严,就是说佛讲《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法义,这个道理是超越时间的,尽未来际的。过去现在未来一直都在讲,现在也在讲,但是你现在听不到。那么声闻弟子如果他有因缘,遇到了佛讲法的这个场景,他就能听到了。


  释迦牟尼佛讲法之后,一千多年过去了,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华顶,他居然读《法华经》的时候,他听到看到释迦佛在灵山讲法,讲《法华经》,灵山圣会俨然未散,那实际上是一千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这种《华严经》是属于不可思议的经典,声闻弟子也在他的华严会上。


  “一”,超越了时间的“一切”,一念包含了三世。所以用我们世间的有限的时空去说:佛怎么讲《华严经》才三七日,那个声闻乘弟子都还没度,怎么后面的那些阿难、迦叶这些都在里面呢?那他又包括了这个道场华严,就这一生讲的,这三种华严融合在一起来理解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