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 | 桥流水不流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7-05 15:31

640.jpeg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善慧大士诗偈



640-1.jpeg

义乌双林傅大士坐像


  作者简介

  善慧大士,俗姓傅,有人称为“傅大士”。名翕,字玄风,东阳郡乌伤县(浙江省义乌县)人。生于齐明帝建武四年,卒于陈宣帝太建元年,世寿七十三岁。著有《善慧大士语录》四卷,《傅大士颂金刚经》《傅大士心王铭》等。


  傅大士生在南北朝时期,历经齐、梁、陈三朝,神异故事颇多,很得梁武帝的敬仰。他是“中国禅宗”尚未开宗之前的一位禅师,先为渔夫,后来舍渔而务农耕。


  这首诗偈以“矛盾”的语句出现,虽然念起来顺口,可是细细一想,每一句话都是矛盾的。


  禅诗常有这种诗句的表现形式,旨在打破一般人惯性的逻辑思维,停止思考,可以增加生活直觉的洞察力。


  抓了锄头,但手是空的,

  骑着水牛,却说在步行;

  人从桥上走过,

  看到的是桥在流,水却没有流。


  这首禅诗,一开始就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空手把锄头”,空手怎么把锄头呢?既然称为空手,一定是手上什么也没有,锄头一定要手拿着才能耕田下地,所以这首诗第一句话,就显出了诗句的矛盾。


  从一般常识的角度来看,像是语无伦次的话。仔细推敲,的确也有它的道理。


  读到这样的禅诗,一种反应是,立刻拒绝,不要浪费时间;又一种情况是,这首禅诗是千古绝唱,许多禅僧是参究这一首诗开悟的,究竟傅大士有什么“秘密”在里头?他的禅诗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思路?


  空着的手才可能去抓锄头,步行的人才可能骑上水牛。过桥的时候,桥是在脚下一步步过去,但是水始终都在桥下,倒是桥从脚下流走了。这些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空手把锄头】

  是说手上抓住锄头时,千万不要以为你的心从此就被锄头占有了,永远放不下来了;抓了锄头时的手依然要自自在在,好像没有锄头一样。


  佛教的教法,常说“不可思议”四个字,禅宗最深刻的“拈花微笑”,甚至连“言说”都没有发生,在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与迦叶尊者师生二人,他们的传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中诞生,禅宗后来“不立文字”的教法,也直接指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佛门这些看似不可理解的传法,一直是禅宗祖师们应机接引弟子最重要的方式。如果以“不可思议”的教法来看,傅大士第二句“步行骑水牛”的禅诗成功了,他完全打破了一般人习惯思考的逻辑。


  举个例子说,你有一栋房子、一辆车子,可不要以为房子、车子永远是你的,它们只是暂时属于你的;其实,连自己的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何况是身外之物。


  有房子、汽车时,当然方便有用,不过心中不宜执着,不用老在担心房子失火、车子被偷。当然,房子的火险还是要保,车子丢了还是要找,但不要因为有房有车而弄得牵肠挂肚、六神不安。


  当你拿着锄头之时,你可知道,是你那犹如死尸一般的手在拿着锄头,还有那明空觉性之空手在帮你拿着锄头?那明空觉性也就是空性法身,它借着你的色身显现出步行,就和借着你骑水牛显现出行走道理一样。


【步行骑水牛】

  是说骑着水牛时,不要执着于非得有水牛让你骑不可,有牛可骑当然好,可是不要贪恋着水牛的方便,你还是随时可以步行,有没有水牛骑都可以。骑水牛和步行的心态要完全一样;有水牛就骑水牛,没水牛骑就用步行。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是另外一个境界了。有些人行色匆匆,今天到东,明天到西,下周往北,再一周又向南行,周而复始地跑来跑去,来来回回,人是一天天老了,环境倒似乎未变。


  其实,你先后来到同一个地方,时间却是不一样的,景色自然有所差别。环境经常在变,就好比桥一直在流。


  为什么说水不流呢?

  每次看到桥下都有水,所以未曾流掉;流动的状态与事实永远不变,就像是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无常的事实永远不变,所以说水没有在流,这是事实。易言之,是水流的现象没有流走。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是有等于无、无等于有,有无不二。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是动等于静、静等于动,动静不二。


  这告诉我们,不要把常识世界当成不变的事实,否则徒增痛苦烦恼;如果能对世界做如此的看法,心胸自然开朗。


  这首诗偈不好理解,因为突然不懂了,有困惑便起“疑情”,一旦起了“疑情”,看事物便不会那么理所当然,于是会想一想“空手”的道理,往深一点想,空手并不是手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而是一个人诞生时候的状态。初生的小婴儿呱呱坠地的手上不是什么都没有吗?


  人生年华老去,临终的时候,万贯家财不也是只能放下又回到两手空空吗?


  于是诗中“空手”的意义突然鲜明了,真正空手“放下”的人,才能够“拿起来”,也唯有“空手”的人生,才可以不断“拾得”,不断“放下”,不会像朝三暮四的猴子,一执著了什么都放不下,到头来,牵挂了,手不干净,心也不干净。


  农夫以一把锄头、一根扁担,谋了生计,衣食无虞。在农事时,一旦“空手”不成,抓不起任何东西,这“锄头”只好荒废在一边,所以农夫锄田垦地,唯有“空手”才能抓起“锄头”,在春天的时候,“空手把锄头”才能真正尽人事。


  傅大士这首“矛盾诗”,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在佛法中,“空”是佛教根本的教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即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禅师应机接引弟子,落实“空义”,要弟子在生活上“证空”空性,无论言语行为,甚至衣食住行,不能“证得空性”便不知万事万物的因缘,在佛法修行的路上,没有机会更上一层楼。


  佛法以“空”为基本,傅大士这首禅诗,一开始便教导了一个“空”字,“空性”的原理,指出万事万物都在“因缘和合”的状态,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发展,要把握事物的因缘条件,做好一件事,没有“空性”的缘起是不成的。


  假如你是个修行人,就不要总盯着外边的种种现象,不要和世人、世事去纠缠,那都是假象,好好观察自己的心性吧,它会给你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