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四谛法—苦谛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7-06 14:48

640.jpeg


  有善信问:

  佛说四谛法苦集灭道中的苦,请问师父,如何理解佛说的此苦,世间人们多有衣食丰足,儿孙满堂,夫妻和睦,生活幸福,荣华富贵集于一身,对此很多人多有不解,人生快哉,乐哉,何来之苦?祈请法师慈悲开示。


  法师开示:

  佛陀成正等觉,首度㤭陈如五比丘,宣讲四谛法。轮回苦汝当知,轮回集业汝应知,解脱灭法汝应修,解脱道果汝应证。㤭陈如五比丘,言下即证离欲阿罗汉。那么,什么是轮回之苦呢?


640-1.jpeg


  什么是轮回苦?


  法师接着开示:生老病死,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八苦是三界轮回的大苦,小苦又有无量。生老病苦,人生的规律,人人都是如此,有何奇怪。凡夫不思出离,贪恋世间欲乐,醉生梦死。


  很多人认为,活到古稀之年,也算够本,殊不知,人一出生,无常的逼迫,时时相伴,老病还没到来,死苦刹那现前。因此说,死苦是最大恐惧的苦,不知何时死?不知死到哪里?在不能确定死神降临面前,人生的一切安乐,显得毫无意义。


  人因父母所赐,四大聚合为身体,有生必有死,这是物质生灭不变的自然规律,任何凡夫圣者,都不能超越。


  但是,凡夫众生来时不知从何来,死时不知去何处。而圣者来时如是来,死时了知如是去。若修不知如何去,当救头燃莫放逸。


  民国时期印光大师,在普陀山法雨寺修行时,在床前写一个大大的死字,来警醒自己。而这个死字是什么含义呢?是不是自己会死?别人也会死?大家早晚都会死呢?不是的,这个死的其实意义是,一刹那后就会死,是自己会死,若还不精进修持解脱道,哪还有时间染着轮回法呢?偈云: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640-2.jpeg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云:

  所谓生苦乃至怨憎会苦,能显苦苦,顺苦受法,苦自相义故。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能显坏苦,已得未得,顺乐受法,坏自相义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能显行苦,不解脱二无常所随不安隐义故。(中略)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世间智境界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是胜义谛苦。


640-3.jpeg


  何谓苦谛

  生命的现象呈现着迁流变化的情形,叫做"诸行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没有一件事物不会毁坏,也没有永远的欢乐,当我们拥有的事物毁坏时,当欢乐远离悲伤来临时,自因沮丧、失望而痛苦,所以"无常故苦",若依照苦的性质来分类,它表现在人生上的可分八类:


  1.生苦。

  生由无明业相而来,纯大苦聚集,是为了承受应受的果报而生,因此生即是苦。人间的生,从受胎开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净,犹如处身地狱。出胎以后,有冷风、热风吹身,有雷、电、雨、雪袭身,有贫贱富贵、相貌全缺、美丑的分别。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爱取有诸事,种种的七情六欲由是而生,懊丧悔恨,缠绵身心,使人痛苦难堪。


  2.老苦。

  从少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老年,气力逐渐衰羸,形色逐渐枯丑,动止不宁,精神不振,甚至饱受他人的嫌厌,视为生活中的绊脚石。孤独、饥寒、踽踽而行,心中的苦岂是身强力壮的人所能体会?


  3.病苦。

  因为业障临身,或四大不调,造成身心诸般不适,终日辗转病榻,忽冷忽热,时痛时昏,人间地狱莫此为甚。


  4.死苦。

  将死之人,便有无始劫来的业相现前,在那一刹时,令人生起大怖畏。死后,缥缥缈缈投生他处,转驴胎、堕马腹,或化作饿鬼,食入成火,或进入地狱,受无尽的刑。


  5.爱别离苦。

  所喜爱的人事物,因消失、毁灭或离开,朝暮思恋,使得身心交瘁。


  6.怨憎会苦。

  所嫌怨的人事物,因相遇而愤懑不已,咬牙切齿,常思仇报。


  7.求不得苦。

  爱乐某事某物,极力求之不可得,受失意丧志的苦。


  8.五阴炽盛苦。

  前面七苦,都由七情六欲所生,由情欲的执持,表现在身心方面,为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显现,是苦的总内容。


  这种种的苦,像一条无形的锁练,紧紧的缠绕着身心,令人烦恼、无助、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


640-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