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 | 杭州灵隐寺天王殿楹柱联——仗着金刚一杵 扫荡群魔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7-15 15:43

640.jpeg


  名寺名联,盛传不衰。杭州灵隐寺文化底蕴深厚,诸多楹联结合佛教文化精髓,涉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经典故事、宗派源流等范畴。在灵隐寺,仔细品读欣赏精彩的楹联佳作,能更好地了解佛教所主张的自然和人文高度和谐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启迪和警醒,起净化心灵的作用。


  杭州灵隐寺殿堂楹联,引人驻足,回味无穷。今天我们欣赏灵隐寺天王殿内的一幅楹柱联。


640-1.jpeg



本来妙好威仪 

幻成珠饰双缨 庄严法相


如此娑婆世间 

仗着金刚一杵 扫荡群魔


——佚名 题天王殿北门韦陀菩萨两侧



天王殿内北门楹柱联(上联)


  上联


  本来妙好威仪 

  幻成珠饰双缨

  庄严法相


  本来妙好威仪


  本来:

  无物之始。犹如无始以来。《摄大乘论释卷五》云:“自性清净者,谓此自性本来清净,即是真如自性。”《法华经卷一》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六祖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谓一切空寂,了无一物,道破了天真独朗之境。


  妙好:

  妙,不可思议、绝待、不能比较。殊胜之经典,称作妙典,如《妙法莲华经》;无法比较不可思议之法,称作妙法;深妙不可思议之道理,称作妙理;不可思议之境界,称作妙境;依妙因妙行而得之证果(佛果),称作妙果。


  好,菩萨之身,具足殊胜相貌,微细隐密难见者谓之好。随相而庄严,称为随形好。


  威仪:

  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者,称之威仪。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


《法华经序品》曰:“又见具戒,威仪无缺。”《观无量寿经》曰:“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疏一下曰:‘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


  佛教谓行、坐、住、卧为四威仪。泛指举止动作的种种律仪规范。《戒本疏》卷一下:"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


  本来妙好威仪,此处是说菩萨的功德,庄严妙好之威仪,来自本来清净的自性和愿力。


  幻成珠饰双缨


  幻成:

  幻,假相。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唯现出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则谓幻有。所显现之如幻现象,犹如魔术师之化作,故称幻化。以佛教立场而言,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由因缘离散而灭,本身并无实体,其因缘和合之际,虽有形成之法,实为幻假之相。


  成,变为,达到,如:长成、变成。


  珠饰:

  殊,殊胜。特别的,十分稀有的。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十方普应,上同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称为殊胜。


  饰,装饰,修饰。珠饰,意为:以殊胜的功德为装饰。


  双缨:

  缨,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如珠缨。这里好像是指武将头上戴的缨冠,其实是寓指菩萨的功德。


  双缨,慈悲和智慧,悲智双运。 


  庄严法相


  庄严:

  庄严,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据《大品般若经卷一》记载,佛说华严、般若经时,其场地以种种妙色交饰庄严。系为迎接他方菩萨,令众生生欢喜心,而以神力变现者。


  据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载,弥陀净土有国土、佛、菩萨等三种庄严,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合计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


《探玄记》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此处是说,菩萨以功德殊饰依身。即《阿弥陀经》所言:“功德庄严”。


  法相:

  诸法殊别之相,诸法殊胜之相;由外可见,谓之法相。《维摩经佛国品》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大乘义章二》曰:“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



640-7.jpeg

天王殿内北门楹柱联(下联)


  下联


  如此娑婆世间 

  仗着金刚一杵

  扫荡群魔


  如此娑婆世间


  如此:

  如:真如之理,平等无差别,称一如。 此:这,这个,与“彼”相对。


  娑婆:

  堪忍、能忍、忍土。娑婆一词,原指我等所住之阎浮提。亦指释迦佛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总称百亿须弥山世界为娑婆,并以释尊为娑婆世界之本师。


  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这里是指:韦陀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表菩萨无畏与慈悲。


  世间:

  世间,即世俗、凡俗之义。亦指被烦恼缠缚之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


“世”有迁流之义;“间”为间隔之义。在《佛性论卷二》中,列举“世”之三义,即:1.对治,以可灭尽故。2.不静住,以念念生灭不住故。3.有倒见,以虚妄故。


  据《俱舍论卷八》说二种世间,1.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2.器世间,又作物器世间。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


  仗着金刚一杵


  仗着:

  仗, 凭借,依靠 。如:倚仗,仰仗。这里是指菩萨慧仗,以智慧摄受之下的倚仗。能断不善法,能修诸善法,称之为慧仗。


  金刚:

  金刚,是世间最锐利者,佛教经论以金刚之坚利譬喻般若之体用,即:1.坚义,谓金刚之坚,万物不能碎坏;以喻般若之体,真常清净,不变不迁,为烦恼所不能乱,邪魔所不能动,此即实相般若。2.利义,谓金刚之利,能碎坏万物;以喻般若之用,能断除惑执,照五蕴皆空,而度诸苦厄,此即观照般若。


  杵:

  杵,即金刚宝杵,韦陀菩萨之法器。金刚杵,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冠以金刚之名。


  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以此杵象征如来金刚之智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最初,金刚杵尖端甚锐利,直至用为法具,其形状已改变许多。有金银铜铁石水晶檀木等多种质料。


  韦陀菩萨使用的是独股金刚杵,为最古老之形式,其锋颇长。金刚宝杵,是韦陀菩萨智慧的象征,以此"大智慧",摧灭一切外道,所以又称:降魔杵。


640-2.jpeg


  扫荡群魔


  扫荡:

  彻底清除。否定一切差别相,拂去所有执着。


  群魔:

  群:意谓数量多。


  魔:恶魔。魔乃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夺取慧命。魔通常分为心内之烦恼魔与心外之天魔,皆为修行佛道之障碍。修行者可赖禅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这里是指:韦陀菩萨以智慧和慈悲,扫荡群魔,同时引导众生,以定慧之力降伏魔害。


640-9.jpeg


  赏析

  韦驮菩萨其实是贤劫千佛中,将为最后一位佛,名号为楼至佛。往昔因地为法意太子时,曾发愿在成佛前为密迹金刚力士。以其本愿故,示现护法相。


  韦驮菩萨早在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号『普眼菩萨』。另在释迦佛会上名『真童身菩萨』。在《大乘悲分陀利经》中,菩萨过去生名字翻译为无垢明药王菩萨。在悲华经中,其名为持力捷疾、亦得名为火净药王菩萨。


  杭州灵隐寺天王殿供奉的韦陀菩萨立像,高二点五米,头戴金盔,身裹甲胄,威严端肃,正气凛然,雕刻精细。这尊雕像用整段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在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圣像常常威武立于天王殿内,面朝大雄宝殿,守护伽蓝。伽蓝即寺院道场的意思。


  韦驮菩萨形像,大多是身穿甲胄的武将,手持金刚宝杵。韦驮菩萨的神威形象,为唐代高僧道宣律师定中起观所得。


  韦驮菩萨手持金刚宝杵的姿势有多种。有双手合掌,宝杵平搁于肘间;有一手下垂,一手扛宝杵于肩上;灵隐寺韦驮菩萨立像,以杵柱地,威风凛凛。


  韦驮菩萨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位四天王下三十二将之首。韦驮菩萨曾受佛陀付嘱,镇护东西南三洲。


640-10.jpeg


  天王殿北门上方匾额题“威震三洲”四个大字。佛教说:一四天下,有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前三洲众生,具有善根,能得遇佛法而信受,故韦陀菩萨护持,三洲感应。唯北俱卢洲众生寿命千岁,生活富裕,专享福乐,不信佛法,韦陀菩萨当然不去护持了。


  本来妙好威仪,

  幻成珠饰双缨,庄严法相;

  如此娑婆世间,

  仗着金刚一杵,扫荡群魔。


  韦驮菩萨座前的这幅楹柱联,写护法神将的庄严法相,又赞扬韦驮菩萨的功德。“幻成珠饰双缨”,即指菩萨幻化成天将形象,手持金刚杵巡视三洲,除魔护法,保护着寺院的安宁。


  护法韦驮菩萨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如何护持佛法,激励我们广行六度,护持正法,践行菩萨道。


  此楹联对仗工整,书法也用极为工稳的行楷,运笔稳实有力,笔画工整挺健,线条流畅明快,与威风凛凛的韦驮菩萨立像,相映相成。


640-11.jpeg



  韦驮赞 


  韦驮天将 菩萨化身

  拥护佛法誓弘深

  宝杵镇魔军

  功德难伦 祈祷副群心 

  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640-1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