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游客来到丛林道场,印象最深的当属古色古香的丛林建筑。这些建筑在丛林里有一个名称,叫做殿堂。殿堂既是丛林主要房屋建筑的总称,也是殿与堂的合称。一般来说,殿主要指供奉佛菩萨及天王金刚等像以供礼拜;堂主要指说法行道及处理日常事务的所在,也有将堂称为寮室或房舍的,主要指僧众起居生活之处。其中堂的用法比较宽泛,供佛像处及起居生活之处,有时亦称堂。寺院房屋建筑中又有楼阁建筑,多藏经典,亦称藏经楼、藏经阁等。
佛寺殿堂建筑大略可分为修道区与生活区两大部分。如果加以细分,修道区又分为两类:一是安置佛菩萨像和祖师像的大雄宝殿、弥勒殿、药师殿、天王殿、伽蓝殿、罗汉堂、祖师殿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用的法堂、衣钵寮、丈室、禅堂、念佛堂、藏经楼、客堂、钟鼓楼等。生活区的建筑有五观堂、香积厨、库房、客堂、寝堂、茶堂、延寿堂、寮房等。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丛林中的正殿,又称大殿、佛殿。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像
“大雄”二字出自佛经,《法华经》曰:“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楞严经》曰:“大雄大力大慈悲”。大雄是对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尊称,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合在一起,体现佛的证量高深、威力广大。由此殿名就可以知道,大雄宝殿所供奉的主尊便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有的大殿中在释迦牟尼佛旁有一老一少两位比丘像,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是迦叶尊者,年轻的是阿难尊者。佛涅槃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初祖;迦叶涅槃后,原为佛陀俗家堂弟,出家后又曾担任佛陀侍者的阿难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也有大殿主供的是并列结跏趺坐的三尊佛像,这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称为横三世佛(此处“世”字作空间之世界解)。中间一尊是我们所处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他手中持制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的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三尊佛像是竖三世佛(此处“世”字作时间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解),正面是现在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
在有的大殿中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是南方宝生佛,表福德;再外第二位是东方阿佛,表觉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再外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这五佛总合说明佛的意义。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海岛观音像
在大雄宝殿的背后供奉的一般是海岛观音,面北而设,女装赤脚,站在鳌鱼头上,是观音卅二应身之一。《法华经普门品》曰:“或飘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说明海里大鱼有掀风作浪、沉没舟船之危险,观音以神通力降伏大鱼,救诸众生。
杭州灵隐寺法堂(直指堂)、藏经楼
法堂、藏经楼
除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外,在寺院的中轴线上往往还会有法堂和藏经楼。
杭州灵隐寺法堂(直指堂)内景
在禅宗门庭称法堂,他宗则称讲堂。法堂者,演说大法之堂也。百丈禅师在制定丛林清规时,特重法堂,不立佛殿,以此表示佛祖亲承,当代为尊。
不同寺院根据其传承及特色,法堂名称又会有所不同,如灵隐寺的法堂称为“直指堂”,就是取自宋孝宗钦赐灵隐禅寺的“直指堂印”。“直指”二字源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特点,直指堂也是灵隐寺作为禅宗丛林大阐宗风、广弘法化的集中体现。
藏经楼往往就设置在法堂楼上,是专供安置藏经的。这里的藏并非隐藏、收藏,而是蕴积的意思,指佛说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藏经。因此,藏经楼不能读作“cang(二声)”经楼,而应读作“zang(四声)”经楼。
杭州灵隐寺藏经楼藏经
所有的佛典又分为经藏、律藏、论藏这三藏典籍。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佛说一切法,总不出戒定慧三学,大小乘八万四千法藏,皆自戒定慧三学流出。《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武帝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三藏经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这是佛经有藏之始。之后历代弘传,每有增修,“藏经”遂成佛经合集的代称。
不同丛林的殿堂安立各有其特色,但一般来说,以上四座主体建筑,尤其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三座殿堂的排布却基本一致,都是在丛林的中轴线上依次展开的,这也是汉传佛教丛林道场所独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