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 农历十月十二 实叉难陀三藏圆寂纪念日

编辑:两车 日期:2020-11-26 17:59

image001.jpg

  2020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二,唐代译经家实叉难陀圆寂纪念日。

  实叉难陀法师(652-710),梵名Sikshananda,又作施乞叉难陀,译作学喜、喜学,于阗(新疆和阗)人,善大、小二乘,旁通异学。实叉难陀为唐代译经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为三藏法师。)

image002.jpg

《六十华严》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道后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是佛教的一部根本大经,十分重要。而在唐代以前,流传于中国的只有东晋时期佛陀跋陀罗三藏所译的六十卷《华严经》(简称《六十华严》),文字尚不周全,义理也不完备。

  武周时,武则天听说于阗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即遣使访求并聘请译人,实叉难陀三藏便以此因缘,带着《华严经》梵本来华。实叉难陀三藏于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与菩提流支、义净等法师,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武后十分重视,开始还亲自参加译场。

  实叉难陀三藏在大遍空寺主译《华严经》时,由菩提流支三藏和义净三藏法师同读梵本,参加笔受、证义的有弘景、圆测、神英、法宝、法藏等法师,缀文的为复礼法师,至圣历二年(699),新译《华严经》八十卷(简称《八十华严》)翻译完毕。

image003.png

《八十华严》

  接着实叉难陀三藏又于久视元年(700),在洛阳三阳宫重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由沙门复礼、法藏等笔受、缀文,至长安四年(704)厘定。

  以上两经,武后都亲制序文弘扬。在此期间,他还译出属于华严部的《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和《普贤菩萨所说经》各一卷,属于宝积部的《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属于大乘律部的《十善业道经》一卷,属于秘密部的《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等陀罗尼经四种、四卷;另有《右绕佛塔功德经》和《大乘四法经》各一卷。参加笔受的还有沙门波仑、玄轨等,监护译事的是太子中舍人贾膺福。另外,被广为传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亦题为唐实叉难陀三藏法师译。

image004.jpg

《地藏菩萨本愿经》

  实叉难陀三藏后来又在洛阳三阳宫、佛授记寺、长安清禅寺等处续译诸经。据《开元录》载,他译的经共计十九部,一百零七卷,可谓卷帙浩繁,工程巨大。实叉难陀三藏之所以能胜任如此艰巨的译经工作,除了得益于他精通梵、汉和西域于阗等多种语文,还得益于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高僧传》中赞誉法师“智度恢旷,风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实叉难陀三藏对翻译工作非常认真,如在新译《大乘入楞伽经》时参阅了许多版本,从原来的四卷本扩展至七卷本,并对各种梵本作比较研究,去伪存真,纠正讹语,对经本的段落,也参考印度的经疏而分为三十九章,使经本更加完备和规范。武则天在序文中赞评:“讨三本之要诠,成七卷之了教”,“三十九门,破邪见而宣经旨”。

image005.jpg

《大乘入楞伽经》

  在这些译本上,他表现出一种独有的译风。就他的时代说,是在玄奘三藏法师新译流行已三十年之后,应该受到新译的影响,而他的译文以简约顺适为宗,倾向意译,反和旧译更相接近,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重视保持原文语趣。甚至许多法相名目,当时已有比较新的意译或音译的,反不采用,而仍沿袭东晋时期后秦著名佛学家、佛经翻译家、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大师以来的旧译。因而他所译《华严经》,在译风上完全是旧译的继续,《楞伽经》等其他经典亦复相同。这当然和其时参加译场笔受、缀文者的好尚有关。这形成了实叉难陀三藏译籍的特征,译文简练精粹,词语通达,文笔流畅,使原著思想内容更加清晰明朗,深得学界赞赏,并对此后的译经产生影响。

image006.jpg

《十善业道经》

  长安四年(704),实叉难陀三藏到洛阳已近十年。这时他以母亲衰老,请求回于阗省亲。武则天敕令准许,并派遣朝廷御史霍嗣光护送他回归于阗。

  唐中宗即位,再次邀请他来华。景龙二年(708),他抵达长安,其时中宗以万乘之尊,亲自到开远门外迎接,请他骑大象入城。长安城内的僧众亦热烈欢迎他,住在大荐福寺,准备再次组织译场,但是法师过度劳累生病,于景云元年(710)圆寂,住世五十九年。

   实叉难陀三藏圆寂后,法体依佛制于开远门外古燃灯台火化,薪尽火灭,舌根犹存。朝廷派他的弟子悲智和使者哥舒道元护送他的灵骨回于阗安葬,又在他火化之处建塔作纪念,世称“华严三藏塔”。

 

image0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