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什么是禅堂?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1-01
今天就想给大家讲讲我们打坐的禅堂。禅堂这个名字也很早了,《楞严经》中就提到过禅堂,经中告诉我们,修行中如果遇到魔事,就可以把《大佛顶首楞严咒》写了佩戴,或是贴在坐禅的禅堂里,就能消除魔障。当然经中的禅堂并不见得是指今天我们所说的禅堂,那是指个人坐禅的地方,或是集体坐禅的地方,可能更主要的是指个人坐禅的地方。在古代禅堂叫做僧堂,是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僧堂”在佛经中也可以找到,《大智度论》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第一次结集经典的主持人是摩诃迦叶,当时他看到阿难尊者还有粗重的烦恼没有断除,就把他从僧团中摈出,阿难尊者受到迦叶尊者这样的鞭策,马上就进入金刚大定,马上烦恼断尽证得了阿罗汉果,就能够进入僧堂。在中国,正式将僧人居住的地方命名为僧堂,那是禅宗出现以后的事情。百丈禅师看到参禅的人都附属在律宗寺院,修行有诸多不便,他就倡议建立僧堂,来安住禅众,使大家有一个清净的环境集中修行,从那时开始有了僧堂。现在中国的禅宗寺院已经没有僧堂,都叫做禅堂,或叫般若堂,或叫大彻堂。但日本的禅堂还是叫僧堂,管理僧堂的法师就叫僧堂师家,相当于中国的堂主或首座。
禅堂的来历很早,尽管经典上有禅堂的名字,但佛陀时代并没有这种集中修行的地方。佛提倡比丘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比丘就住在树下,而且不能在同一棵树下连续住三个晚上,连续住三个晚上就会起贪心,要住一个晚上搬一个地方,或者就住在坟边,所谓塚间树下,就是在坟头下住也不能超过三个晚上,有些坟墓做得好也会起贪心。佛在世的时候,还没有集中修行的设施,尽管经典上提到祇园精舍、竹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这些地方都是佛陀结夏安居时临时说法居住的地方,也不是僧众来管理,都是由居士管理,因为出家人手不持金钱,也不做具体的管理事务。印度的风俗习惯就是如此,出家修行者不管生活的琐事,尽管一心一意地修行,由俗人来照顾修行者的生活。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目前一些南传国家仍然如此,出家人住在庙里,不管庙里的事情,虽说是某某寺院的住持,那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具体的事情都是由护法会来管。在佛陀那个时代,像祇树给孤独园、祇园精舍、竹林精舍,都是到了夏日雨季的时候,佛陀和众比丘在那里临时居住的地方。若不是雨季,佛陀都是带着弟子们到处游行教化,一边游化,一边乞食,也没有锅碗瓢勺,也不要买米买面,生活非常简单。但是佛教传到了中国,这种游行教化的生活却行不通,因为印度重视乞食的生活,重视游行教化的生活,而中国人则不重视这个,中国人把乞食看作是要饭的,讨饭吃在中国人来看是最没有用的人,所以要饭的谁都看不起,受到轻视。佛教传到中国后,也不得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就取消了这种乞食化饭吃的生活,修了寺院,自己树立烟爨,自己做饭吃,不到外面化饭吃。这样佛教在中国就有了寺院,就有了集中修行的寮口,禅宗集中修行的地方就是禅堂。
禅堂在现在看起来,其重要性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在古代,僧堂或禅堂非常重要。我曾在喝茶时讲过,禅堂实际上就是一座学校,就是禅宗培养祖师、锻炼祖师的一所学校,许多高僧大德都是从禅堂里锻炼出来,都是从禅堂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虚云老和尚,也就是本人的师父,他就是在禅堂里打禅七开悟的。他是在扬州高旻寺的禅堂里开悟的,我们前不久还到扬州高旻寺去参拜了一次,可惜他老人家开悟的禅堂已经改作斋堂了。禅堂对于禅宗来说,是寺院里最重要的一个设施。佛教传到中国产生了禅宗,禅宗又创立了禅堂,这是中国佛教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在宋代的时候,大慧宗杲禅师在一个夏季,集中了近百人在一个禅堂里培养锻炼参禅的人,在这个夏季里近五六十天的时间里,在那一堂中竟然有四十多人开悟。就是用他那种硬功夫,狠辣钳锤来锤炼,逼得你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所以很多人能够开悟。禅堂叫做僧堂,可想而知是非僧莫入,非常神圣,也是非常神秘的。古代的出家人受戒后,五夏专精戒律,五夏之后方能听教参禅。古代人说:“要在三条椽下、七尺单前,见个分晓”。中国的屋顶是每隔一尺一根椽子,三条椽下就是出家人在禅堂住的地方,睡觉的地方刚好就是三条椽子,相当于三尺宽,比丘睡觉的地方就只有七尺长。过去的比丘禅修、睡觉都在禅堂,在禅凳后面就是睡觉的地方,叫做广单,也就是通铺,单就是行李,也就是你的床位,每个人睡的地方就三尺宽,大约七尺长。“三条椽下、七尺单前,见个分晓”,就是要在禅堂里把自己的本分大事见个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