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1-02-04 17:58
前文回顾:
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三,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扫“尘”(陈)日子,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而在佛教中,则是监斋菩萨——大圣紧那罗王菩萨的圣诞。
既然称为监斋菩萨,担负着监理厨事、调和众味的责任,寺院中供奉这尊菩萨的地点往往就在造办饮食之处。在寺院中,造办饮食的地方称为大寮,又名香积厨。按照我们平常的理解,厨房不过是后勤保障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不可或缺,却也并不起眼,但丛林中历来有“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的说法,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要从大寮别名——“香积厨”的来源说起。“香积厨”源自《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居士是古佛再来,助释迦佛弘化。一天,他示现生病,佛陀派弟子们去探病,维摩诘居士借机宣讲大乘佛法。
临近中午,舍利弗尊者动了个如何吃饭的念头。维摩诘居士便呵斥道:你是求解脱的,怎么能念念不忘吃饭?既然你想吃饭,就给你吃从没吃过的饭。
于是,维摩诘居士凭借神通,到遥远的香积佛国。香积佛国的香气为十方诸佛国土中第一,此国土中用香饭供养诸佛菩萨。维摩诘居士便向香积佛求来一钵香米饭,馥郁、清冽的饭香,弥漫了整个城市。
饭看起来虽少,却使在场的大众都得以如愿满足,不少人因香而悟道。因此,寺院把厨房取名为香积厨,就是希望佛弟子们也能够因饭香而悟道。
香积厨象征僧家的食厨和供料,无上美味,天厨妙供,上供诸佛,中奉贤圣僧,下施六道众生。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寮是培福最快的地方,也是修忍辱最好的地方。
因为众口难调,大寮的行者常常十分辛苦,却还要受人埋怨。别人拜佛读经时,他们在忙着置备饭菜;别人吃饭时,他们在一旁饿着肚子供应着;待大众吃完,才能吃些残羹剩饭。然而,就是这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供养布施,才成就了最不可思议的功德。
若能善用其心,烦恼情绪即是菩提道场。世人眼里的苦活儿、累活儿,在佛法的加持下,便是“借事炼心”的道场与“安住当下”的禅境。在大寮服务大众,若能发心做事,吃苦出力,以一颗欢喜供养大众的心操办饮食,必能料理出菩提法味,众罪必消,万福必集。
紫柏禅师曾说: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之大慈悲菩萨,故曰“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许多祖师都是在日常扫洒砍柴、烧水做饭等劳作中而悟道。来果禅师曾说过:“十方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圣贤聚集之处,肉眼不见,毫未相瞒。古有普贤当行堂,弥勒当大火,观音当饭头,文殊拾字纸;又沩山菜头,雪峰饭头,临济园头,马祖打扫,百丈侍者。诸行单执,尽是菩萨;各执之人,皆是祖师。能发心作事,吃苦出力,无非供养十方诸佛贤圣僧众。”
在丛林诸种为大众服务的劳作方式中,犹以在香积厨中修行证道的高僧最多,于是禅门中便流传有“香积厨中出高僧”、“自古大寮出祖师”之说,诸佛菩萨也常在这里示现。如寒山、拾得、丰干役厨房,弥勒当大火,观音当饭头,监斋菩萨少林寺当火头,六祖慧能大师厨房磨舂米,沩山当菜头,雪峰当饭头,印光大师任典座……
唐朝时,灵隐寺曾有一位祖师——无着文喜禅师。文喜禅师年轻时曾从南方前往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朝礼,一路上风餐露宿,终于抵达五台山金刚窟。正在气喘吁吁,见一位牵着牛的白发老翁立在山路当中。老翁听说文喜禅师从南方来朝山,非常赞叹,便请他去茅蓬喝茶。
其间有一番对谈,老翁询问文喜禅师:南方的佛教怎么样啊?禅师回答:南方的佛教马马虎虎,所以来求见文殊菩萨指点。禅师反问老翁五台山的佛教如何,老翁答复: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禅师又问: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僧众啊?老翁淡淡一笑,不紧不慢地说:前三三与后三三。文喜禅师如听天书,不知什么意思。不一会儿,老翁便让童子送客,文喜禅师走出茅棚,回头正要道谢,茅蓬却不见了,只见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现在半空中。
可叹文喜禅师历经千辛万苦来求见文殊菩萨,与菩萨相逢,却不相识,于是痛哭流涕回到南方,精进参禅,终于有一天桶底脱落,大彻大悟。
开悟后的文喜禅师和光同尘,在一座拥有千名僧人的大丛林做典座,专司大众饮食,这种苦行一做就是三年。一天,文喜禅师正在做饭,文殊菩萨又骑着狮子在饭锅沿上滴溜溜转圈。文喜禅师一见,便操起大锅铲就打了过去,呵斥道:“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跑来这里干什么?”文殊菩萨也不生气,跃在空中,笑嘻嘻念道:
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后来,文喜禅师受请,住持杭州无着院,最终圆寂于此,并立塔于灵隐寺侧的山坞之中。
圣迹难测,心如虚空,无一法可得,无一物能碍,故能随方应化、一言一事皆示道法。若能发心长期在大寮执事,准备斋饭供养僧众,不仅是为将来培植福报,当下的劳作便已是无上修行,如慈受怀深禅师偈云:
香积厨中好用心,五湖龙象在丛林。
瞻星望月虽辛苦,须信因深果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