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韩滉《五牛图》纸本设色

农历辛丑牛年已经来临
你可能还不知道
牛与佛教有着殊胜的因缘
如著名的禅宗“十牛图”
便是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
在佛陀的诸名号中
便有“人中牛王”之称
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下
为啥“牛”在佛教中这么牛

唐 戴嵩《斗牛图》

佛法中的动物世界丰富、平等、有趣
在佛教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独立自主的生命,同样受到因缘业力的牵制,也同样能够通过修行证得解脱智慧。
事实上,佛陀在过去生中,就曾示现为动物身,以动物身来实践救度众生的菩萨行。
诸佛菩萨在成就之后,为了救度众生,也常示现为动物,引导众生修行成就。普贤菩萨在《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中说,如果能一心精进如法修持,他将骑六牙白象现前,亲自说法,并常护是人。
无论是寓意某种道理,还是象征诸佛菩萨的功德,或者是佛经中的故事,佛法中的动物世界丰富、平等、有趣。

南宋 李迪《风雨牧归图》

牛在佛教中也有很高的地位,被看作是具有威仪的高贵动物。
譬如,称如来为“牛王”。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其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
“牛眼睫相”则是说佛陀的眼睫毛又细又长又顺,好像牛的眼睫毛一样。
在佛陀的诸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王”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就如同具足大力的牛王。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记载,如来能调御大众,所以称为“人中牛王”。

明 唐寅《葑田行犊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此外,禅宗更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就是以牧牛为主题分别以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原、入廛垂手来代表修行的十个境界。
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惟一佛乘,即大乘妙法。

清 石涛《对牛弹琴图》

佛教中与牛相关的词汇、典故
牛皮龙须
被牛皮以向日,则弥紧;系龙须以入水,则愈痛。
喻人天有漏之福报,能伤法身慧命;亦喻名闻利养之损戒定慧。

清 任熊《甯戚饭牛图页》,上海博物馆藏
骑牛找牛
禅宗用语,在禅宗里把向身外求佛的人比作骑牛求牛。
如《景德传灯录》卷九记载,大安禅师曾参问百丈怀海:“修行佛法者应如何求佛做佛呢?”
百丈回答说:“学佛者执着求佛做佛,就像骑牛觅牛。”
大安禅师又问:“如果认识到这种情形又会怎么样呢?”
百丈说:“就像骑牛回家。”

潘天寿《耕罢》
牛驴二乳
《大智度论》卷十八谓如牛乳、驴乳其色虽同,牛乳枰则成蕴,驴乳枰则成粪,喻佛法同外道虽同说不杀不盗、慈悯众生、离欲观空等,“然外道语初虽似妙,穷尽所归,则为虚诳”,皆着我见,不同佛法之真实不虚。

李可染 牛性温驯 时亦强犟
牛头阿傍
在佛经中记载:一个著名的鬼卒形象名叫“牛头阿傍”。
牛头阿傍这种鬼卒形象为牛头人手,两脚为牛蹄,力大无比、有排山倒海的势力,在地狱里专司吞吃罪人之职。

齐白石《放牛图》
牛头旃檀
西域的一种檀香树。《正法念处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旃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旃檀树故名牛头。”
牛头旃檀是旃檀中最香者,而且持久不朽,所以古来多用以造佛像、殿堂、器具等;粉末多供医药之用,油则供作香水原料。
在佛教中,牛头旃檀除了是殊胜的涂香之外,也是极珍贵的材料,如三十三天宫善见城,城门就是以牛头旃檀香木所制成,散发出美好的香味。


吴冠中 墨牛再现水乡风土人情
露地白牛
“露地白牛”一词,禅宗用以喻指证悟究竟体达清净自在的悟境。“露地”指门外的空地,比喻平安无事的场所。
也是禅宗公案名:北禅智贤禅师曾经于某年除夕的小参时,对大众开示道:“年穷岁暮,无可与诸人分岁,且烹一头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向榾柮火唱村田。何故?免见倚他门户、傍他墙!”
以上的“露地白牛”比喻清净法身,“宰烹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等表将所有境界打破、人法双泯以免落入境中。
《法华经·譬喻品》中,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从而指无丝毫烦恼污染的清净境地为露地白牛。
《从容录》第十二则:“我衲僧家慵看露地白牛。”

徐悲鸿画牛
泥牛入海
禅宗用语。比喻绝去踪迹、断了消息,就是一去不返之意。
“泥牛”一词比喻心中思虑分别之作用。以泥牛入于大海之中即全然溶化,完全失其形状,所以也用来比喻观察的主体(我)及观察的对象(万法),两者相互交融,无有分别。
《景德传灯录》卷八《龙山和尚章》记载,洞山问龙山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往此山?”
师云:“我见两个泥牛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梨牛爱尾
犁牛即牦牛,爱着其长尾。《法华经·方便品》 云:“深着如犁牛爱尾。” 比喻众生贪着于财、色、名、饮食、睡眠五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