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佛教的劳动观——从扫地的佛陀说起……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5-01



五一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它缘起于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为纪念这次获得胜利的伟大工人运动,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一说到佛教,世人总是会和消极避世联系起来,甚至会将佛教的修行者误解为不事生产、好吃懒做等……尤其是释迦牟尼佛本人,按照平常人推想,佛陀在世时,一定是有许多人在身边常常侍候着,佛自己不必做什么。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唐代义净三藏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欲令彼乐福众生,于胜田中植净业故,即自执彗(扫帚)扫林中。时舍利子、大目犍连、大迦叶波、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彗共扫园林。将逝多林打扫干净后,释迦牟尼佛就在法堂中告诸弟子说,凡扫地的人有五种功德:“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令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具体来说,

  • 自心清净是指如果人能发心扫地,因为清洁地面的缘故,内心也能够得到清净。

  • 令他心净是指如果人能发心扫地,因为地面清净,他人见不到尘垢,所以也能够令他人心地清净。

  • 诸天欢喜是指扫地的过程也是去除自己心中骄慢尘垢的过程,诸天观察到地面的清净和行人内心的谦和,自然心生欢喜。

  • 植端正业中的正业,就是指佛弟子修行的正业——调服自心。若人扫地,也就是调伏自心,与此同时还可以收获相应的福报,他世必获相貌端正,因此名为植端正业。

  • 命终之后当生天上是指若人扫地,因为清净大地的发心与行动,能够增长功德,以此功德不断积累,便可于命终之后感得天人果报。



佛陀不仅亲力亲为执帚扫地,还曾对弟子们就扫地的方法进行过详细的开示。《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说:佛陀告诉弟子,在扫地时应先辨别风向,好好将灰屑扫聚一处,畚了出去;还要仔细检视,看地面扫干净了没有,不然到处都是灰;甚至粗心大意,地面还留积一些讨厌的灰屑,这是不能成就扫地功德的。更进一步地,佛陀对于清扫不同的处所,还有分别的说明,例如扫塔,应先洒水,遇有瓦砾要捡出去,对于那些凸凹不平的地方也要动手修治,使之平整……这些开示在今天看来,真可说是无微不至了。


根据佛陀对于扫地的开示,我们可以知道他所关注的并不仅限于地面的清洁与否,而是透过这样一种劳作的方式,清净自他之心。佛教中有个十分著名的与扫地相关的故事:


佛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是《阿弥陀经》上十六尊者之一,此人十分愚痴,对佛陀的讲经说法始终不能领悟其意趣。佛陀知道他不能以解门而入道,于是传授他一首偈颂令他诵持: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可是周利槃陀伽甚至连这一首偈颂也无法成诵,于是被安排在僧团中作清洁工作,每天手持扫帚,清扫地面,可以说是扫帚不离手。佛陀在观察周利槃陀伽的根机后,传授给他一套特别的法门,告诉他只要依此法门,一门深入,常时熏修,必定成功。这个法门就是念诵“扫帚”。



因为扫帚是周利槃陀伽日不离手的工具,而看着这个工具念着这个工具,不会使心念游移。可是,开始周利槃陀伽还是无法顺利的念诵“扫帚”,他念了“扫”,就忘了下面的“帚”;念了“帚”,就忘了下面的“扫”。但周利槃陀伽对佛陀有着绝对的、无可动摇的信心,他坚信佛陀为他指示的这个法门,就这样日复一日,“扫帚”的声音已经绵绵密密地不断回旋在周利槃陀伽的四周。


终于有一天,他开悟了,而且成为了义持第一的阿罗汉。圆瑛法师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这样介绍周利槃陀伽:“于三七日,将一把无相扫帚,把心地见思烦恼,扫得干干净净,得阿罗汉果,具足辩才,义持第一。”


可见,扫地不仅是僧团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修行方法。也正是由于佛陀对于扫地的行持和开示,出家人对扫地就格外重视了。所以一般说来,寺院的洒扫比起世俗人们来更为勤快,寺院内外也就能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这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事实上,佛陀的劳动也不仅限于扫地一种。例如佛陀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便自己动手去修补;佛看到一位眼睛花了的老年比丘要穿针缝衣,就立刻去替他穿针;更有一次,一个生病弟子没人照应,佛陀就将那患病弟子的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还将他的床铺整理得清清楚楚,然后扶他上床……


正如弘一大师曾开示的那样:“佛陀决不像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着享福。这些事实出于经律,并不是凭空说说的。”


《长膝经》中,一位在家弟子请教佛陀:一个俗务缠身、享受欲乐的在家人要怎样才能获得今生及来世的幸福快乐?佛陀传授了四种方法,第一种就是“勤劳具足”,指的就是希望在家人能够勤劳工作,从事农业、经商、或在国家中担任一定职务,或用任何一种正当的技能来维持生计,能够勤劳、不懈怠。由此可见,许多人认为学佛之后便消极怠工,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这种传统与中华文化充分融合,佛法的住持与弘扬自然而然地也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了。唐代马祖道一禅师和百丈怀海禅师所倡导的农禅并重的家风便是劳作与修行充分结合的典范。


百丈清规中,有“普请”制度。所谓“普请”,就是阖寺僧众共同参加劳动,上至方丈,下至清众,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须参加集体劳动,无人例外。百丈禅师不仅倡导这种制度,而且身体力行,除了领着大众修行之外,还亲自参加集体劳动,并且留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丛林佳话。历代祖师们身体力行的劳动不仅让道场得以延续,也让僧众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为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普及大江南北做出了重要奉献,直至现在仍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作为佛弟子我们更要学习诸佛菩萨和历代善知识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自觉觉他,在修行的同时不忘勤劳刻苦地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