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不离贪嗔痴,如何得解脱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5-29


说到解脱,说到自由,人人都想要,人人都追求。但是回到现实,很多人限于时间与环境,限于人际与业力关系,在人生旅途中,又有多少自由?在生老病死的关卡中,又如何能够得以解脱?在贪、嗔、痴、慢,以及忧悲苦恼的烦恼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除非能彻底摆脱贪嗔痴等烦恼枷锁,否则,绝无自由可言。


释迦牟尼佛,降生印度,割爱辞亲,出家修行,找寻真理,追求自由。当其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发现佛性平等之后,不但主张种族平等,同时主张理性平等,更强调生命的解脱和心灵的自由。如果想要获得真正的解脱,心灵的自由,非运用布施等心来对治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不可。


以布施心对治悭贪


悭:悭惜,悭惜自己财物,不肯与他人分享。

贪:贪欲或贪求,于五欲境,贪恋不舍,于他人财物,欲占为己有。

《中阿含经》言:“我见世间人,有财痴不施,得财后更求”。悭贪,属于一种恼乱自他的烦恼。贪心之人,无论贪名、贪利、贪财、贪色,或贪食、贪睡,都能扰乱身心,患得患失,求不得时,固然失望悲哀,所求如意,又为保管操心,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是以佛劝世人,以布施心,对治悭贪,将世间无常财物,储存福田,生生世世,福报随身,受用无尽。少欲知足,安贫乐道,不为物累,不为己悲。


布施,不一定需要大量金钱。迦旃延尊者,令贫女施一钵水,即福报生天。又如乞女施灯,终得授记作佛,号灯光如来。正如佛说“以不坚之财,贸易坚固之财”,以金钱财物布施,解除他人生活困苦,用知识或佛法布施,令人增长智慧,用无畏精神布施,令人感恩励行。如果能实行布施,自然活得心安理得,俯仰无愧。如果能无相布施,三轮体空,以布施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则福报更微妙难思,何止对治悭贪,更能尽断烦恼,速成佛道。


以忍辱心对治嗔恨


嗔恨,是根本烦恼之一,能违害慈悲,障碍圣道,更能恼乱自他,使人心烦躁不安,趋向堕落。如《华严经》所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人心生嗔,多因逆境,或来自人事界的毁谤怒骂,侮辱与逼害。或因自然界的严寒酷暑,或风水火灾,或因贪求不遂,心中懊恼,或因疾病绵缠,身心苦恼,不自觉怒火中烧,迁怒他人,造诸恶业,现世烦躁不安,来世必招三恶道苦,是以欲免轮回苦,必须善护嗔心,勿使嗔火蔓延不息。


降伏嗔心主要方法,是以慈悲心,修忍辱行。忍辱,非懦夫行为,亦非匹夫之勇,而是正人君子的美德。一个修养有素的正人君子,必能谦恭忍让,对他人无理取闹,横加毁谤怒骂,或自然界种种灾害,都能安然忍受,不为所动,不生嗔心,不思报复。故佛说“能行忍者,名为有力大人”。如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又如文殊、普贤菩萨化身的寒山、拾得二大士,皆劝世人修忍辱波罗密。


以觉悟心对治愚痴


愚痴即无明,无明即不觉,众生因内心不觉,对境迷恋执著,由于迷失理性,不知真心,妄见人我,幻生我法二执,名根本无明。若迷事相,不知因果,不识邪正,产生种种邪见谬论,是枝末无明。《成唯识论》言“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众生因愚痴固执,对事理性相,是非好丑,邪正曲直,缺乏智慧明辨,无法觉悟本具真心。遂迷真起妄,认物为己,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清净。无始劫来,积年累月,由诸善恶业力所牵,流转六道生死,致使本具佛性,失去智慧的光辉,使人类宝贵生命,失去生存的意义,贪嗔慢疑恶见等烦恼由是而生,所以愚痴,是根本烦恼的根本。


当年悉达多太子,手握智慧宝剑,破除无明黑幕,揭开宇宙奥秘,觉悟人生真谛,,理解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的原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等愚痴众生,若能对佛道向往,发心寻求,所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是产生觉悟之心。以觉悟之心,解觉悟之理,修觉悟之行,循人生正轨,进入真理圣城,自可消灭愚痴黑暗,发挥智慧光明,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至此,心无挂碍,何等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