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我的父亲是佛陀”——今日父亲节 学习释迦牟尼佛如何教子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6-20
今天是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父亲节。佛门中对孝亲十分重视,释尊在世之时,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于父亲去世后为辅抬棺,这些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可以说,身为人子的释迦牟尼佛,对父母的孝顺足可为后世佛弟子奉行孝道的典范。另一方面,释尊在出家前也有自己的孩子,他不仅是三界有情的“四生慈父”,也是罗睺罗的生父。今日适逢一年一度的父亲节,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看身为父亲的释迦牟尼佛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罗睺罗的呢?他的教子方式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佛陀虽已出家,但并不是对罗睺罗不闻不问,而是在等待因缘成熟,度罗睺罗出家修道。《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对此有详细记载:在佛陀成佛后第六年回迦毘罗卫城省亲时,希望耶输陀罗(也就是佛陀出家前的妻子,罗睺罗的母亲)放罗睺罗出家修道,但这对耶输陀罗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因此,佛陀命目犍连进城探亲,并对他说: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罗汉,如我今也。然而,耶输陀罗不肯,还把罗睺罗关闭高楼深阁内。目犍连无奈,用神通飞上高楼面见耶输陀罗,并用种种善巧方便劝说,可是耶输陀罗依然拒不让步。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又派王后前往劝导,耶输陀罗犹不听从。最后,佛陀运用神通化入空中,点醒耶输陀罗,令她回忆起前世的誓言因缘,才令她顿息母子之情,与子离别,送子修道。佛就叫舍利弗收他出家,做僧团中最初的沙弥。叫目犍连为他剃头,舍利弗为说沙弥十戒,是僧团中沙弥之始。
罗睺罗开始修行的时候比较淘气,学法持戒也有疏忽的地方,还有说谎的坏习惯。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毕。佛问他:“这些水可以喝吗?”罗睺罗:“洗过脚的水,不干净,不能喝。”佛对罗睺罗说:“你就和这个洗足的水一样!水本来是清净的,洗了足就很脏!好比你本来是王孙,远离世间虚假的荣华富贵,出家做沙门,却不精进修道,不清净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讲玩笑话骗人,三毒的垢秽填满你的心中,同清净的水里有了垢秽一样!”佛陀从来没有这么声严厉色的对罗睺罗说过话,罗睺罗低头不敢仰望佛陀。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掉,他这才敢移动身子。但等他倒了水回来,佛陀又再问他道:“这个盆可以用来盛饭洗米洗菜吗?”罗睺罗说:“洗脚的盆不可以盛饭吃,因为盆里不净,上面有垢秽粘着。”佛说:“你就是和这个盆一样,虽然出家做了沙门,不修戒定慧,不净身口意,满身充斥不实的垢秽,圣洁,光明的智慧,大道的资粮怎么装进你的心中?”佛陀说后,用脚把盆子轻轻一踢,盆子滚了起来。佛陀就问他道:"罗睺罗!你怕把这盆子踢坏了吗?"罗睺罗说:“不是的,佛陀。洗足的盆是很粗的用物,坏了也不要紧。”佛陀说:“罗睺罗,你出家做沙门,却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自甘堕落,就和这个盆一样,不会得到大家尊敬和爱护。”罗睺罗全身流汗,惭愧得无地容身,他发誓以后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心,我们绝对不能自甘堕落!
罗睺罗出家后,听到佛陀说一比丘的罪报因缘,十分恐惧,生起退心,想舍道还家。他对佛陀说:“诸佛智慧犹如大海,罗睺等心犹如毫末,岂能受持如来智慧?”佛陀慈悲地开示罗睺罗:“如天雨滴,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小微起,终成大器,如是展转,满无量器。是则自利利人,名为大士,如我今也。”罗睺罗闻佛所说譬喻,心开意解,遂能安心修行。有一次,当罗睺罗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有个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将他的房间让给作客的比丘住。又由于沙弥不可以和比丘共住,那个比丘便将罗睺罗的衣钵放到外面,自己安住在里面了。在僧团里,沙弥是应该敬重比丘的,再加上佛陀的忍辱教示,罗睺罗便痴痴地站在门外。忽然阴云密布,落起滂沱大雨来。罗睺罗没有去处可以躲藏,就进入厕所暂避。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没了,藏在洞里的毒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来,渐渐游到厕所里来了。罗睺罗身在巨大的危险之中,自己却毫无察觉。佛陀在静坐中以天眼察知罗睺罗的危险,即刻走到厕所,叫罗睺罗先到自己的寮房住。后来佛陀修改戒律,规定特殊情况,沙弥可以和比丘同住两宿。
僧团中有人对于佛陀常常诃斥提婆达多,却不诃斥罗睺罗心存疑惑,甚至觉得是佛陀妒忌提婆达多,而纵容自己的儿子。佛陀听说后,并不回避这种质疑,而是开诚布公地对大众说:“提婆达多就像一只劣马,要调伏这样的劣马,应该用威力来调伏他,所以就要诃斥他;罗睺罗就像聪明而有智慧的象一样,用良好的言语同他好好说,就可以令他往正路上走了。”罗睺罗十八岁那年,他升起执着色相的不善念,认为他跟父亲一样英俊。佛陀知道后,向他宣说《大教化罗睺罗经》:罗睺罗,对于各种色,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色,都应以正慧如实观照:这不是我的,这不成我慢,这不是真我。乃至五蕴之中的其余四蕴受、想、行、识,人的身体、精神,乃至宇宙间一切事物,也都是如此,不应执着。佛陀要求罗睺罗一人独自在精舍里结跏趺坐,一心思惟这个道理。又教他用慈悲观除嗔恨心,用不净观除贪欲心,用数息观除散乱心,用因缘观除愚痴心。罗睺罗依此修行,进步很快。佛看他就要证得圣果了,又对他说: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来对待一切人和事,你的心量就可以同宇宙一样广阔,把一切众生容纳到心中,即可以灭恶。罗睺罗听了佛陀的说法,即从座起,顶礼佛陀说:佛陀,我的烦恼已尽,我已证得圣果。佛陀听后赞叹说:在我的弟子中,罗睺罗比丘是密行第一,因为他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却从不表现自己,总是默默修持和工作着。
和世间所有的父亲一样,佛陀深深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但佛陀的这份爱护,又不同于世间所有的父亲。佛陀以王子之身,舍弃王位,出家修道,自然也不会将任何世间的财富留给自己的儿子。但另一方面,佛陀给了罗睺罗这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修行证果、离苦得乐的方法。从这个角度说,佛陀确实是一切父亲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