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劝归俗
唐沙门释慧立 释彦悰撰
高永旺译注
贞观二十二年春天,唐太宗驾幸玉华宫。五月十四日,玄奘法师翻译完《瑜伽师地论》,共有一百卷。
六月十一日,唐太宗敕令玄奘法师前往玉华宫。中途还几次派使者来,叫法师慢慢地走,不要累坏身体。玄奘法师到达后,在玉华殿谒见太宗,二人相见都很高兴。
太宗说道:“朕在京城怕热,因此来到这山里的离宫,泉石清凉,气力稍微好些,能够处理重大政务。然而思念法师,所以派人迎请,路上辛苦了。”
玄奘法师致谢道:“天下苍生都依赖陛下生活,倘若圣体不安,则天下万民都惶恐焦虑。听说陛下在这里饮食适宜,一切有情无不欢欣舞蹈。祈愿陛下永保安康,寿与天齐。玄奘平庸浅薄之人,承蒙陛下征召,心怀感恩之情 ,不觉得辛苦。”
唐太宗觉得玄奘法师学识渊博,仪轨通达,因此常常想劝法师还俗,留在自己身边,共同治理国家事务。过去在洛阳宫召见玄奘法师的时候,已经亲口提及此事,这时候又对法师说道:“昔日尧、舜、禹、汤之君,隆周、炎汉之主,无不以为天下事务繁广,各种重要机务成千上万,君主一人不能全部明鉴察断,所以周武王凭借十位贤才,帝舜依托五位大臣,辅佐朝政,治理国家。那些明王尚且仰仗群贤,何况朕见识浅薄,不明事理,怎么能不依靠众位贤哲呢?意欲法师脱去须菩提的染服,穿上维摩诘之素衣,位列三公,出谋划策,坐而论道,法师你意下如何呢?”
玄奘法师回答道:“陛下说:天下事务繁广,三皇五帝不能独自不能独自治理,依靠诸位贤哲共同辅助才能治理好。孔子也说:君主的过失,大臣能够直谏,所以君主为元首,大臣为股肱。玄奘认为,这些话是为了警戒中庸之主,不是为上智君主所说的。假使有大臣进谏就能没有过失,桀、纣难道没有大臣吗?以此推论,这个不是理由啊。仰望思维陛下乃是上智君主,一人举起纲提领,万事自然安排妥当,况且陛下登基以来,顺应时运,天下太平,四海安定,都是陛下不逸乐、不放纵、不华靡、不奢侈,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居安思危,顺承天命,修治善政的结果啊,关他人什么事呢!请举起二三例以辨明此事。”
“陛下经纬天地之伟略,驾驭英豪之雄才,平定祸乱之功绩,成就盛世之帝业,明察事理、才智兼备之品格,以天地元气为本、究极万物之理禀赋,都是上天所授,不假借他人,此为第一义。
注重根本,放弃枝末,崇尚仁义礼智,改变末世轻浮庸俗的社会风气,回归上古帝王的淳朴政教,轻徭薄赋,宽刑省法,天下有情众生都沐浴圣上的恩泽,享受安乐的太平盛世,这是陛下至高无上的教化,不假借他人,此为第二义。
至善之道,触类旁通,深厚的仁爱远泽四方,东方越过日出之处,西方迈过昆仑山,南方囊括炎洲,北方穷极玄塞。雕蹄、鼻饮之俗,卉服、左衽之人,无不冒着风雨,俯首屈膝,进献珍宝,住进京城的客舍,这又是陛下天威所感,不假借他人,此为第三义。”
“犬戎为患,由来已久,五帝不能使臣服,三王不能克敌制胜,遂使中原大地成为他们的郊野,京城重地成为他们的猪场,中国衰微,匈奴得志,殷周以来一直不能消除祸乱。至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卫青、霍去病竭尽全力,虽然毁去枝叶,但根本还在。自那以后,没有听说什么良策,等到陛下登基以后,一次征伐,直捣巢穴,予以全歼,毫无遗漏,瀚海、燕然之地都并入大唐疆域,单于那些骑马弯弓之人都充作臣妾。如果说需要贤臣,那么虞、夏以来贤臣良将太多了,为什么不能获取大功呢?由此可知,只有有道之君才能成就这样的功业,而不假借他人,此为第四义。
高句丽小小番邦,失礼于天朝上国,隋炀帝纠集天下兵马,三次亲自征伐,攻城不能伤损半截短墙,劫掠兵卒不能获取一人,白白丧失六军,狼狈而返。陛下出发不久,率数万骑兵,摧毁敌首的强大军阵,攻破盖苏文的坚固城池,振旅凯旋,俘敌三十万人。用兵御将,方法没有什么不同,隋朝因此灭亡,而大唐却获得大功,由此可知,此事在于君主,而不假借他人,此为第五义。”
“又譬如天地交泰,日月光华;和气氤氲,祥云纷郁;四灵显现形体,独角显示不凡,白狼、白狐、朱鸾、朱草,祥瑞昭彰,纷至沓来,无量亿千,不能一一列举,都是感应陛下盛德而来,不假借他人。陛下想要自比前王,将功业托付给十位贤臣,私以为陛下不足取。即使陛下需要有人辅佐,如今伊尹、吕望之辈太多。玄奘平庸浅陋,怎么能够参与国事呢?至于说在佛门持守戒律,阐扬佛陀遗法,这才是我的本愿啊,祈求陛下慈悲,让我坚持到底而不要夺志。 ”
唐太宗听了很高兴,对玄奘法师说道:“法师刚才所说的,都是上天的垂佑,以及宗庙之灵、卿士之力,朕怎么能做得到。法师既然想要场妙道,朕也不能违背你的高远志向,勉励而行吧,从今以后,朕也要协助法师弘扬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