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 随缘行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修行不能违背因缘条件,否则会遇到种种障碍。所谓因缘,就是客观的规律性,它是不随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去随顺。达摩大师开示说:“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在对这一点有了情形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地做到“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attachment/upload/2021/11/11/979387.jpeg)
“报冤行”重点讲“逢苦不忧”,“随缘行”重点讲“喜风不动”,一苦一乐,皆从缘生。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苦是一种障道因缘,喜也是障道因缘。如果我们能掌握缘起性空的道理,凡事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就能将忧喜置之度外,洒脱自在地生活。
随缘行的修持要落实在待人处事中,落实在遇缘应物中。面对生活中高兴的事,要认识到这也是因缘所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何喜之有呢?好事来了,仍要保持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不要有一点好事就忘乎所以,趾高气昂,目空一切,那样做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attachment/upload/2021/11/11/619035.jpeg)
三 / 无所求行
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修“无所求行”就是要我们去掉“贪着”之心。修行人不打破“贪”字这一关,要说是真正修行,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不会有任何实际受用。那么应该如何舍离贪着呢?那就必须要对三界之苦深入思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是《法华经》上的话。
![](/attachment/upload/2021/11/11/620159.jpeg)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居住的地球仅是三界中极小的一部分。色界和无色界是依禅定功夫的浅深来判定的。欲界能发起未到地定,然后进入“初禅”,就属于“色界”了。色界有四禅(初禅至四禅),无色界有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起来称为四禅八定(四禅四定称为八定)。
我们自己就生活在欲界,而且还不是苦不堪言的三恶道,平素所能够觉察到的苦楚已不消说。向上二界,尽管四禅八定境界很高,但仍在三界的生死轮回之中,所以“犹如火宅”。唯有在禅定的基础上修无我慧,断烦恼种子,证无漏禅定,才能出离火宅,永断生死。由此看来,修行确非易事,各位不可等闲视之。
![](/attachment/upload/2021/11/11/641399.jpeg)
四 / 称法行
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什么是法呢?达摩大师说:“性净之理,目之为法。”这个法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但为客尘妄想所覆”,所以不能显现。修行的目的正是要去妄想客尘,显真如本性。
![](/attachment/upload/2021/11/11/370492.jpeg)
菩提达摩大师在这里讲到了六度。因为这四行当中,前三行重在止恶,“称法行”是重在修善;也可以说前面的三行重在破,“称法行”重在立。换言之,所谓称法行,其实就是建立六度万行的一切善法。
根据佛法“三空”的道理,修行六度的时候不要执着有修的这种相。就以布施度为比喻来说,布施时要做到“三轮体空”,就是施者、受者、中间物这三者都是缘起性空的,不要执为实有,这才是无相布施。修布施要如是,修其他五度也要达解三空之理,不能着相而求。依次缘起性空之理,广修六度之行,就是称法而行。
“四行”的要点就是冤亲平等,苦乐随缘,不贪不求,应理而动。能根据达摩大师提出的这四行来修学,就会使我们修行的层次不断提高,处处合乎佛法,处处顺乎因缘,处处不住相、无所求,自然三业清净,六时吉祥。
![](/attachment/upload/2021/11/11/32819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