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1-11-12 10:22
隋代一般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由于隋文帝偏重定门,曾于长安的西南设置禅定寺,集名德禅师一百二十人,四事供给,以为提倡,遂大开以习禅为重点的风气。
特别是昙询(515—599),“每入禅定,七日为期”。真慧(569—615),“创筑禅宇,四众争趋,端居引学,蔚成定市”。志超(571—641),“创立禅林,晓夕勤修”。
此外修忏、造像、咒愿、持律等也通行。
还有致力于社会事业的,如僧渊(519—602)鉴于渡锦江而溺毙的人很多,在南路架设飞桥。法纯(519—603)微行市里,或代人佣作,或为僧俗洗补衣服,或清除市井的粪秽,或为僧徒劈柴担水,或填治道路。智通(543—611)立孤老寺,以时周给。慧达(524—610)建大药藏,需者便给。
其次,在家佛教徒信众中,有一种称为“义邑”(又作“邑会”,由共同出资或出力营造佛像等关系而成立)的信仰团体,还有一种和它类似的“法社”。
这是因为隋代复兴佛教,造像的风气凌驾前代,义邑的组织相当发达。义邑的成员有时多到一、二千人。和它相类的法社,则是贵族、达官或在家人士和若干僧尼的团体。故义邑需要有教养较高的“邑师”主持指导,而在法社除“俗讲”等外,则无此需要。
义邑与法社都期望往生净土。关于实际修行,则二者重视戒律而外,法社并偏重修禅。
在这时期,还有一种依佛制供设斋食的集会,即所谓“斋会”,在纪念、庆祝、祈愿等时节举行,如文帝于开皇八年(588)昙延圆寂时设千僧斋;既而又于终南山焚化地设三千僧斋。仁寿元年(601)遣名僧送舍利到诸州建塔时,也命诸州僧尼普为舍利设斋等。
其次,炀帝为晋王时,于开皇十一年迎请智顗到扬州,为设千僧会,受菩萨戒;智顗于开皇十七年入寂时,遣司马王弘到天台山设千僧斋;又于大业元年智顗的忌日设千僧斋等。
此外开皇十四年,武卫将军索和业舍宅为寺时,沙门法藏(548—629)率众精勤行道,设万僧斋。又沙门玄琬(562—636)定于每年二月八日佛诞开讲设斋,通召四众,供养悲田、敬田。
又大业中,昆明池北白村的村民,感于沙门普安(?—609)治病的神效,举行大斋,表示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