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upload/2021/11/15/214406.jpeg)
![](/attachment/upload/2021/11/15/300198.gif)
阐扬大乘空义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说是佛教经典中,文字最精炼、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部经了。只有短短二百六十字的《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经中所阐扬的般若空义,更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
《心经》是历代高僧大德注疏、讲解最多的一部经典,也是民间流传最深最广的一部经典。很多佛弟子都能够全文背诵,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经文一开始,就是观世音菩萨与舍利弗的对话,所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影视作品的借用,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不会感到陌生。那么这四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真的是像很多影视剧里所说的那样吗?
其实在佛教中,“色”这个字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不专指情欲之色,而是包括宇宙一切万有的物质现象,小到毫毛,大到星系,凡是有质碍的,都叫做“色”。
![](/attachment/upload/2021/11/15/750734.jpeg)
而“空”呢,也不是空无所有的意思,而有方便门、真实门二义:
就方便门中说:空是虚妄不实的意思,因为宇宙万有,皆依众缘所成,是一种生灭无常之幻相,虽然暂时有形有质,能障能碍,没有实在的自性,故谓之空;
从真实门中说:空指真空实相之第一义空。非伪就叫做真,离相故名为空。一方面,真如理性离一切迷情妄相,另一方面,虽离一切迷情妄相,而一切迷情妄相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所以才称为真空。
下面我们首先就空的方便门义来解释这四句经文。这里就涉及到佛教的一个概念——缘起性空。什么叫做“缘起性空”呢?须知世间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由各自需要的种种条件——缘——组合而生起,这叫做缘起。一切事物既然都是仗因托缘而生,自然没有实在不变的个性,因此说为性空。正因为没有不变的自性,所以才能在一定的场合下和合产生另一种的事物——例如木经火烧则成炭,泥经窑炼则成瓦,或砖。相反,一切事物如果有自性的话,那就永恒不变了。因此,不能永恒不变,就是没有自性;因无自性,故能缘起(幻化出生一切事物);因缘起故,说名性空。
从缘起性空的角度来分析,缘起假象叫做“色”,缘生无性叫做“空”。色虽分明显现,而无实体,故说“色不异空”;虽无实体,而分明显现,故说“空不异色”。将这两方面合在一起,虽有种种假象,却又都无实体,所以才说“色”和“空”二者是“不异”的。
![](/attachment/upload/2021/11/15/479444.png)
更进一步地,一切色法皆藉众缘而生起,本无自性,并不是要把色相完全灭尽而后才空。就好像是一个杯子放在桌上,并不拿走了杯子桌面才称为空,那实质上是一种空无所有的断灭空,并非佛法所说的缘起性空。而是说,即便杯子还在,也不过是由杯身、杯盖等众多因缘和合而成的一种幻相,仍是当体即空的。
不仅杯子是如此,一切色法莫不如是,非灭后始空,而是当体即空,所以说“色即是空”。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有此性空之义,才能在众缘和合之时幻化生出一切万有的色法,因此性空其实就是一切色法的本体,故说“空即是色”。
将“色不异空”等四句的道理用缘起性空的理论概要来说:
因缘起而性空——“色不异空”;
依性空而缘起——“空不异色”;
缘起无自性,当体即性空——“色即是空”;
性空为缘起所依,即是缘起之本体——“空即是色”。
一切众生迷惑在五蕴身心之中,不能了悟一切缘起性空之理,就依着缘起的因果而为杂染的流转,所以生死无尽。如能依般若观法而修,便可度脱生死。以上是就缘起性空的方便门来解释“色不异空”等四句的道理。
(未完待续)
![](/attachment/upload/2021/11/15/24416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