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佛教中的各宗各派都倡导读诵佛经吗?

编辑:两车 日期:2021-12-02 10:26


佛教中所说的“经”,即是佛所说的法要。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律”是佛所制的戒律,属于身、口的行为规则;“论”则是佛弟子们对于佛法义理的思辨。读经可以令人生定、发慧,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也有很多人以“读不懂”、“没时间”或“一门深入”为由,轻视对经论的学习。在佛教中,是否大、小、显、密、禅、净,各宗各派都主张要读诵经典呢?是否存在不重视读经也可以成就的修行之法呢?


透过小乘经律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早在佛陀时代,读诵受持佛经就已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共修的方法了。如《中阿含经》卷五十二的〈周那经〉两次提及:“持经、持律、持母者。”《十诵律》卷四:“若阿练儿阿练儿共,持律持律共,说法说法共,读修妬路读修妬路共。”又《五分律》卷三云:“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共、乐静乐静共、诵修多罗诵修多罗共、持律持律共、法师法师共……坐禅坐禅共。”(文中的修妬路及修多罗,都是梵文的经典之意。)这就说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需要会诵经或诵律,而且读经是重要的三种修行方法之一。

大乘的经律更进一步阐扬读经的功德与功能,加以赞叹,其目的也在鼓励四众弟子读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的〈大辩才天女品〉也记载说:“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受持、读诵、书写、流布,是妙经王,如说行者……皆令速渡生死大海,不退菩提。”


又比如《法华经》,这部“经中之王”所载的修行方法不胜枚举,但是这部共计二十八品的经书,却有十八品都在赞叹读经的功德。如卷四的〈法师品〉,即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为“五品法师”,以此五项修行者,可为法师。又卷六的〈法师功德品〉第十九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另外,大乘的戒经也明白指出为亡者追荐,可以读大乘经律,如《梵网菩萨戒经》卷下云:“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斋会求福。”

对于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一句佛号无时暂忘当然非常重要,但读诵经典,尤其是阐发净土法门的经典,同样不可轻忽。弘扬弥陀净土的有两部经典也曾提及持经的功德。如《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寿经》卷下亦云:“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在汉传佛教中,即便是自称“教外别传”、主张“不立文字”的禅宗,在读诵经典方面也同样重视,者可以在许多公案的记载中寻得一些“证据”。例如药山惟俨禅师是唐代一位著名的禅师,门下弟子众多。有一次门下弟子问他:“既然不立文字,不需通过经典,请问师父看经作什么?”惟俨禅师答道:“我把它当遮眼的看!”类似妙语还有很多,我们当然不能以常情来从文字上揣度祖师的机锋,但也可以从这些语录中看出,禅门并非漠视经典,相反恰恰十分重视经典,尤其偏重《楞伽经》和《金刚经》。唐宋以后,《楞严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在丛林中都很流通,这些经典也与禅宗历代祖师的开悟息息相关,更有许多祖师就是通过读诵佛经而产生疑情,乃至彻悟无生的。

中国历代高僧中,颇不乏专门持经的修行人,他们的事迹散见于梁、唐、宋、明四代所编之《高僧传》。如《高僧传》卷十二,载有诵经者二十八人;《续高僧传》卷二十八,计有读经者二十一人;《法苑珠林》卷十八也有四十一个例子;而《宋高僧传》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则收录了五十个专门诵经的出家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佛教的僧俗四众,不论禅宗、净土宗、天台宗或贤首宗等,无一不以读经为入门的必须方法。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的:暂时抛开读诵经典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法门不谈,倘若我们不去阅读、持诵、学习佛经,就没有办法亲聆佛陀教诲,那么连判断自己所修之法恰当与否的依据都没有,修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境界、重重岔路又当如何抉择呢?释迦如来金口亲宣的十二部经仍住世间,而我们今生有幸遇佛教法、为佛弟子,却不能发广大心深入经藏,尽可能多地读诵佛经,良堪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