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1-12-16 10:04
大小
学佛的人,必须具有广大胸襟,伟大抱负,学佛的大悲心,学菩萨的大愿行。如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又如阿难尊者“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不管亲疏,不分种族,不问贵贱,无论难易,一律平等教化,此界他方,人间天上,地狱鬼畜,皆平等拔苦与乐,如是三界九有,四生五类,众生度尽,我愿方尽。如是发广大之心,行菩萨之道,饶益众生,才是发大心。
反之,如果但求自利,不肯度人,便是小乘的行为。
六道众生在三界中,由于惑、业、苦循环不已,故生死轮回不息,无法出离,犹如牢狱。众生于三界牢狱中,此死彼生,彼死此生,生生死死,无有了期,如冤家之牵缠,无时或已。
二乘圣人“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因此急于自度,无暇度人,但求自利,不能兼他,由于精勤修道,一旦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不肯再来三界,广度众生。如是发自利之心,不能广度众生,只能是小乘,不是发大心。
偏圆
偏是偏于空有二边,不能居中。二乘人执空,未能从空出假,入俗利生是偏于空;权乘菩萨执有,虽能发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不畏生死,不舍众生,但因不知万法唯心,心外无法,见有佛道可成,见有众生可度,见有能修之我,所修之法,执众生是我所度,佛道是我所成,是偏于有。既是着相度生,不能无住生心,离相布施,如是发心,偏于有不能会归于中,名之为偏。
如果能深达实相,知自性即众生的自性,亦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佛性。此性迷时为众生,悟时即佛道。佛与众生,其性无二无别。众生,是自性中的众生;佛道,是自性中的佛道。虽愿度生,非离自性,另有众生可度;虽愿成佛,非离自性,另有佛道可成。度生成佛,非离自性,别有一法可得。
虚空非有,行愿非空,即无修而修,无证而证。虽修虽证,犹如虚空,无相可得,即修而无修,证而无证。无修而修,无证而证,是离相生心,无相布施。如《金刚经》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如是发心,不着于有,不执于空,空有不二,事理圆融,可名之为圆教。
学佛修行,应当学会辨别了知以上八种发心的差别,应当加以审度考察,明白邪、伪、小、偏,皆非善美,如果发邪、伪、小、偏之心,则因地不正,果招纡曲,是生死根本。至于真、正、大、圆之心,既善且美,是成佛的真因,必定可以达到自利兼他的心愿,及觉悟成佛的目的。
因此,邪、伪、小、偏四种心,应当去之舍之;正、真、大、圆四种心,应当取之发之。去邪取正,去伪取真,去小取大,去偏取圆,发正、真、大、圆之心,才是真正发菩提心,才是发成佛之心,如经言“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能与法界众生,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