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这一章说明看到人家发心布施,我们能够生欢喜心,同样地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与功德。
施,就是布施,是修菩萨道的六度之一,简单说就是用物质帮助别人,或者给予精神上的支援。
讲到布施,佛经中讲得非常圆融,布施一度就圆满具足了六度。现在各别简略说明如下:
一、当布施财物的时候,内心毫无贪惜,就是布施;
二、当布施的时候,会远离悭吝心,所以也等于持戒,因为持戒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调伏我们的贪爱和憎恨等烦恼;
三、布施的时候,能够忍受种种的困境,比如受施者或者旁人的闲言闲语,不起憎恨等烦恼,这就是忍辱;
四、布施的时候,能够不断地把财物施舍给需要的人,同时也不会考虑到财物快完了,不会起退却心,这就是精进;
五、布施的时候,能坚定意志,专心系念,施舍的心念绝不改变,这就是禅定;
六、布施的时候,绝不贪求果报,也不选择物件、分别亲疏,大家一视同仁地平等施舍,这就是智慧。


平常我们说,修行要修六波罗密,我们践行社会慈善福利事业,表面上看起来,是行布施,但真正要做到布施波罗密,能够到彼岸,还要具备好几个重要的条件,才可以称为波罗密,在此举出五点来说明:
一、了知实相:实相,本来是真如理体,是佛性。了知实相就是要了知我们修持的实实在在的本相,布施也有它真正的意义,能施、所施、施物,三者都不是实在的,都不要去执着,称为三轮体空。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救济人家、帮助人家,事情过后就算了,不要把布施的事情放在心中,希望有一天,人家来报答。这样就不叫布施,更谈不上是波罗密了。因此,我们要到彼岸,布施时就必须三轮体空,不执着所行的善举,这样才能够成为布施波罗密,才能够到彼岸。
二、起慈悲心:能够怀着慈悲心,无所求地施舍、助人,才是真正的布施。
三、发施济愿:我们帮助人家,不必等到人家来要求,而能自动发心,以怜悯心、不带丝毫的条件去助他,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发这样的愿,就是实现佛陀的本怀。我们帮助人家,只是代佛行化,实践佛陀慈悲救世的精神,布施济世的做法,是不需要有所执着的。
四、回向法界:我们无论诵经或做任何善事,都要回向。当我们布施,做了一件好事,应该回自己向他人,把我们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希望藉着这功德,大家将来共同的完成佛果。
五、具足方便:我们布施也要看机缘,要具足善巧方便,要知道我们所要布施的东西,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布施要有权巧方便。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看到人家施舍,做好事的时候,能够从内心生起欢喜、赞叹,同样也有福报的。
当时,有一沙门问佛:佛陀,是真的吗?如果照佛陀这样的说法,那这个布施的人,他本来所应该得到的福报,岂不被人家分光了吗?
佛说:譬如有人拿了一把火,很多的人拿着不同的燃料,纷纷来这里引火,取回家去,用来煮饭照明。大家虽然引你的火去,但你本来的这一把火,还是照常存在的,它的光亮丝毫没有减少,并不因人家来引去,火的光亮就有所损失,或者消灭了。施舍的人所得的福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我们为他欢喜、赞叹他,所得的福报,也不会因此把他的福报分光了。
本章主要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人家布施、种福,我们的力量虽然不够帮助他,但是我们随喜赞叹,同样的有功德,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的随喜功德。
因此,人家不论做什么好事,我们都要随喜赞叹,我们的能力做得到,帮他一点忙,要是能力不够,以我们的精神去支援他,同样有功德的。

